教育与文化革新-《穿越之古风王爷传》
第(2/3)页
古风秉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古训,倡导启发式教学。课堂之上,他以历史典故、生活趣事设疑,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他常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劳作、商业买卖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比如,在算术课上,模拟古代集市交易,让学生计算物价、盈亏,学习度量衡换算,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古风效仿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民歌之举,精心挑选一批富有才情、热爱民间文化的文人墨客,组织“采风使团”深入民间。他们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收集整理民间歌谣、戏曲杂技、手工技艺等文化遗产。每到一个村落,他们都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切交流,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他奏请朝廷,为民间艺人提供田产、免除徭役,设立“百艺坊”作为展示交流场所,鼓励他们传承技艺。例如,在京城举办“民间百艺盛会”,提前数月筹备,精心布置场地。展示精美的剪纸、绚丽的皮影、精彩的杂技等,吸引京城百姓与四方来客,一时间,京城万人空巷,使民间文化大放异彩。
古风倡导文人墨客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以古之格律为基,融入当下百姓生活与家国情怀进行创作。他以身作则,日夜苦思,创作诸多诗词歌赋,以质朴语言描绘民间疾苦、盛世繁华。他还倡议举办“诗会雅集”“戏曲汇演”等活动,提前确定活动主题,邀请各方文人雅士、戏曲名角参与。为文化创作者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
然而,古风的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一些守旧的官员和腐儒,秉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古训,顽固地守着旧有的观念,强烈反对改革举措,视其为离经叛道、亵渎祖宗之举。他们在朝堂上弹劾古风,以违背祖制、扰乱人心之名,言辞激烈地指责古风;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百姓抵制改革,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一位身着朝服、胡须花白的礼部尚书率先发难,他向前跨出一步,手中的笏板用力一挥,脸上满是愤怒与不满,大声吼道:“古风,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竟妄图更改祖宗传承下来的教育和文化之法,实乃大逆不道!我朝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根本,培养出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你却要摒弃传统,引入那些奇奇怪怪的科目,简直荒谬至极!”说罢,他气得满脸通红,胡须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古风不卑不亢,微微拱手,神色镇定地回应道:“尚书大人,时代在变,国家所需亦在变。古有商鞅变法,使秦国从弱国崛起,最终一统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令赵国军事强盛,抵御外敌。我朝如今面临的局势,与往昔大不相同,若仍墨守成规,如何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如何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古风目光坚定,扫视着朝堂众人,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这时,一位年迈的御史大夫也站了出来,他拄着拐杖,身体微微颤抖,声音却尖锐刺耳:“哼,你所言不过是些歪理邪说。你说要革新文化,创作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难道祖宗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不够优美?不够高雅?你这是在贬低祖宗的文化,误导民众!”
古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睿智,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并非我要贬低祖宗文化,而是文化应与时俱进。如今百姓生活困苦,心中所思所盼皆为柴米油盐、家国安宁。我们的文化创作若能反映这些现实,既能让百姓产生共鸣,又能激励大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如古代乐府诗,不也是源自民间,反映百姓生活,才得以流传千古吗?况且,我观如今朝堂之上,诸多诗词歌赋虽辞藻华丽,却无实际内涵,不过是无病**之作,又怎能真正鼓舞人心,为国家所用?”
守旧派们仍不死心,你一言我一语地与古风争论着。他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吹胡子瞪眼,言辞激烈,试图用祖宗的威严和传统的力量压垮古风。但古风毫不退缩,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改革的必要性,从历史的发展趋势,到当下国家的实际需求,引经据典,将每一个反对的观点都一一驳回。
温辰在一旁,看着古风在朝堂上一人战群儒,心中暗自佩服。他不时用眼神向古风传递鼓励,那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支持。关键时刻,也会出言支持古风,以皇室的威严震慑那些守旧派,为古风的辩论增添底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