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荀攸就更奇葩了,甚至堪称荀氏最有魄力的儿郎。 董卓迁都长安后,荀攸便曾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暗中谋划,认为董卓虽强,却无根基,实一匹夫耳,完全可以刺杀之。 荀攸甚至直言:“可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只是尚未动手就不慎被人泄露,结果种辑、伍琼被董卓所杀,何颙、荀攸被捕入狱,郑泰则趁机逃脱投奔袁术。 期间何颙在狱中忧惧自杀,荀攸却饮食自若,等董卓一死反而侥幸活了下来。 后来长安虽有传言称当初乃是王允暗中将此事告知董卓,以获得董卓信任。 但是荀攸出狱之后却从不谈论此事,对待王允依旧如故。 只不过是王允执掌朝堂期间,他拒绝了任城相的任命,而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觉得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如今他虽不能为桓文,但乱世之中完全可以据蜀郡以观天下之变,待时而动。 然而去年刘焉隔绝道路,使得荀攸虽有任命却不能到任,只能停驻荆州。 不得不承认,在荀氏诸子中若论格局当以荀攸为第一,荀彧都要次之。 毕竟在其他荀氏儿郎都在寻找明主的时候,唯有荀攸在试图独立创业。 也就是阴差阳错间让王允上位了,否则若去年在长安执掌朝政的是荀攸,那么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让凉州军闹得不可收拾。 当然,荀攸虽强但辛评等人也没有全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辛评又道:“长文当下在哪?” 荀谌略作思索便开口道:“如今当随元方公避难徐州,寄居邳、郯旷野。” 闻听此言辛评心中微松,立刻果断道:“那就再去一封信。” 两人口中的元方公,其实便是陈群之父陈纪。 陈纪则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之子,且与父亲陈寔、弟陈谌并称“三君”。 早期由于党锢的缘故,陈纪无法出仕,于是他便潜心钻研典籍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时人号曰“陈子”,认为其著述“言不务华,事不虚饰”,合圣人之道。 只是乱世之中纵然是圣人来了也无可奈何。 比如陈纪本被任命为平原相,但是黄巾流民却不管他是什么“三君”“陈子”。 于是早在孔融之前陈纪就被青州黄巾攻破郡县,不得不带着儿子陈群避祸徐州。 眼下冀州人手紧张,辛评自然不会放过陈氏父子这样的颍川郡头面人物。 随即三人经过一番盘点,很快又将避乱荆州的赵俨、杜袭、繁钦三人加入名单。 至于钟繇两人倒是想邀请,只是眼下他还在长安和郭汜,李傕等人虚以逶迤呢。 别看颍川士人在天下享有盛名,但他们能在魏晋之时占据朝堂高位主要还是因为成功押注曹操,这才得以势力大涨,为天下士族魁首。 实际上若论名臣数量与质量,青徐士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摇篮。 只不过原历史中青徐之地未逢明主,这才四散飘零,无所彰显。 如此也就难怪辛评如此紧张,不搞什么待价而沽的套路了。 毕竟若是等着魏哲去征辟,恐怕颍川士人真就要连一口肉汤都喝不上了。 然而归家之后,荀谌想了想还是决定再给郭嘉写一封信。 别看郭嘉只是颍川郭氏的旁支,不像郭图声名在外,但荀谌却知此人有奇才。 实际上袁绍拿下冀州之后,在郭图的邀请下郭嘉就曾经北上面见袁绍。 只是一番交谈之后郭嘉却颇为失望,私下里对辛评、荀谌等人道: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之定霸王之业,难矣!” 最后他不顾郭图的挽留,径直离开,因此也令辛评十分不满。 要知道当初荀彧虽然同样没有看上袁绍,但却没有把话说得这么直白,只是默默离去,而郭嘉这么一说岂不是在骂他们有眼无珠,不识明主吗? 辛评向来有点小心眼,这次自然不会再次邀请郭嘉来冀州。 但荀谌不同,如今他反而越发佩服郭嘉的眼力。 甚至若不是荀彧已经在曹操麾下效力,荀谌甚至想将这个兄长也给拉过来。 由此可见,只要你足够强大,矜持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 …… 与此同时,邺城南门。 城头上,看着远处蜿蜒流淌的漳水与两岸的平原沃野,魏哲心中那叫一个快意。 只见他拍着城垛不无得意的笑道: “得此冀州,吾又能养两万府兵矣!” 站在他身后的戏志才闻言顿时意会,当即轻笑道: “冀州无闲田,明公欲养两万府兵可没那么容易。” 然而魏哲却哈哈一笑:“不急,慢慢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魏哲可不是杨广,也不是曹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