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南方战云-《纵兵夺鼎》


    第(2/3)页

    用后来人的眼光去看,不过是轻飘飘一句时代阵痛,可谁又了解活在当时人的苦衷呢?

    燕北一句有用的才是今后的传统,等于认同了今文远比古文强,在这种事情上他的一锤定音甚至远超皇帝。那么多士人,苦学了不知多少年古文经义,到头来被贬低地一无是处。何况还有朝廷的那些官吏与旧贵族,原本在既有体制下虽然朝廷风雨飘摇,终归能保有微乎其微的体面在身,可燕北满心的实用……他们在这个经历巨大变革的时代里,起到的作用似乎看起来还不如一个十几岁操刀上阵的娃娃。

    可他们就没用了?当然不是,他们有用,甚至燕北的本意并非是看不上他们,只是他没有办法没有渠道能让天下人知晓他头脑里想的是什么。

    不过,至少他让天底下农夫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了。

    虽然燕北领兵西走并州声势浩大,但邺都朝廷也并未因西征匈奴而停止运转。田丰带着一车数十斤重的书简拜见大司农孔融,当他再回到大司马府上时,大司农的属吏已经传文幽冀,命各郡县选拔亩产最高的农夫,向朝廷上贡郡中规制不同的农具,快马送至京中。

    同时冀州牧府亦在魏郡划出百顷田地,以供各地农夫耕种桑、漆、果树与麦、粟、梁田。而在渤海北部的章武,州府同样划出几座铁山,由幽州铁官张雷公征召北方精工巧匠数千,让他们各自以各自的手法来冶炼钢铁、锻造兵甲。

    这都是燕北在临走前嘱咐田丰要分派下去的使命,如今正是农忙之时,朝廷需要有更好的锻兵之法,也需要更好的耕田之法。燕北在辽东建铁邬时便得到足够的好处,最大的经验便是一事不烦二主,耕田这种事情指望几乎不下地的士人去做,那是做不好的。打铁这种事不让用刀的武士与打刀的铁匠去做,也是不可以的。

    在这对强权而言是最好的时代,而对弱者是最坏的时代里,短短月余,冀州各郡出色的上百个出色农夫便被奔驰的骑手带回魏郡,幽州的农夫则正在赶来的路上;二州的匠人则更为容易,因为铁匠的地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农夫高不了多少,唯一的差别无非是许多农夫是佃户,而铁匠是匠奴罢了。

    而幽冀的达官贵人,勋贵大氏便是再多不舍,也不敢因这点小事忤逆朝廷乃至忤逆燕北的号令。

    忤逆朝廷没什么可怕的,但忤逆燕北……轮不到燕北,一个区区军侯就能带着兵一把火烧光邬堡,很大程度上能相安无事便是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恩赐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