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新模式-《四合院:退休生涯》
            
            
            
                
    第(3/3)页
    想不好的他,决定先不想了,这也不是一个能当场就能拍板的事情。侯大林刚刚不是说说要新开一个厂么?那他不让听听他这又是一个什么章程。
    “侯副总,刚刚你说的再开一个新厂,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侯震决定避开刚刚的话题,让侯大林谈谈他这个计划。
    “哦,这个呀,也简单。我们当初是因为想做机床,所以才和你们京二机搞的合资。如今咱们之间存在的分歧比较大,那我们就不如各管各的,我们以新太平洋合资公司的身份,再重新投资,办一个新的工厂。这家工厂从厂房到设备,人员,全部我们自己来。京二机或者说是新太平洋公司,不能在其中占有股份。”
    “啊?这,这不成了你们独资办厂了吗?这个在政策上,怕是不行吧?”侯震是听明白了,合着侯大林就是借了一张合资工厂的皮,办得却是独资的工厂。这个事情,如果报上去,这可就让上级为难了。
    不过这个时候侯震也想明白了,既然他们京二机是领导的试验田,那就充当好这个角色好了。把合资过程中暴露的这些问题,包括侯大林的这个提议,侯震全部都形成了文件,然后交到了有关部门手里。
    这次非常快,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上级就给了明确的批复。对于当天侯大林提出来的两个方案,上级几乎就是全盘接纳。
    只是在之前的方案中,做了两处改动。
    第一,新成立的公司,或者说是工厂,不能是外资独资的性质。
    第二,就是之前说的新太平洋合资公司里的外资投资部分,只能用京二机本身的资产作为抵押,一旦经营不善,不管京二机赔多少钱,政府需要赔付给环太平洋的钱,也就是京二机的资产了。
    这两个条件,其实也是上级的一种试验。现在不单单是京二机,还有很多的国有工厂,都存在类似的思想。他们早就习惯了以往的那种生产经营模式,总以为只要给了他们自主权他们就一定能把厂子搞上去。
    国家也是想看看,如今的京二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政策也有政策,他们到底能不能把这个厂经营好。如果他们能经营好的话,这也不失为一种改革的新思路。
    而另一个条件就简单了,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用了侯大林的这个双重的身份。国家不想让外资在国内开始独资的企业,那侯大林就用他这个身份注册好了,反正不管是黄大发还是侯大林,总归也是同一个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