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午后,红军一支由两辆步战车和一个步兵班组成的巡逻队,在峡谷地带再次发现了清晰的蓝军活动痕迹,并且通过无人机确认了一支约七八人的蓝军小队正在向山林深处“逃窜”。 “发现老鼠洞了!请求追击!”巡逻队队长兴奋地报告。 拉尔森精神一振,终于抓到尾巴了!“批准追击!咬住他们!附近单位向该区域靠拢,务必把这股敌人吃掉!” 他仿佛看到了扭转战局的希望。 红军巡逻队立刻开足马力,沿着峡谷追击。 步战车上的机枪手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山坡,步兵们则下车呈战斗队形快速跟进。 那支蓝军小队似乎十分惊慌,利用树木和岩石掩护,头也不回地向后“逃逸”,速度极快。 “他们跑不了!加快速度!”红军队长催促着。 追了将近二十分钟,深入山林,蓝军小队的身影在密林中若隐若离,红军士兵们气喘吁吁,步战车也在复杂地形中速度受限。 就在红军队长准备呼叫前方单位进行堵截时,那支蓝军小队却仿佛融入了森林一般,突然失去了踪迹。 “怎么回事?人呢?”红军队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分散搜索。 士兵们刚刚经历了一段急行军,此刻停下来,都不由得拄着枪大口喘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过于安静的环境,心中涌起不安。 然而,就在红军队伍停下脚步,队形略显松散,士兵疲惫初显的这一刻—— “打!” 一声短促而清晰的指令通过加密频道,在原本“逃窜”的蓝军小队,以及早已悄然迂回至红军侧翼、潜藏在灌木丛中的另一个蓝军小组耳边响起。 刹那间,枪声从红军队伍的侧后方和侧翼猛然响起! 密集的激光模拟射击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覆盖了正在休息的红军士兵。 红军士兵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身上的激光接收器就纷纷冒起了代表“阵亡”的浓烟。 步战车试图调转枪口,但埋伏在侧翼的蓝军反装甲手早已瞄准多时,模拟火箭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步战车的侧面装甲。 “敌袭!我们中埋伏了!” 红军队长只来得及在通讯器里喊出一句,就被一发精准的“狙击”判定“爆头”。 战斗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就结束了。 这支红军巡逻队,连同两辆步战车,在完全停顿、最为松懈的时刻,被看似“逃亡”的蓝军杀了个回马枪,全军覆没。 观察室内,一位来自军事历史系的老教授猛地瞪大了眼睛,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这…这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经典的游击战术精髓!他不仅用了,还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精准地抓住了敌人追击后停顿、精神与体力松懈的那一瞬间!完美!太完美了!” 其他教官们也纷纷动容。 他们或许在书本上学过这些原则,但如此直观、如此精准地在现代模拟战场上看到其应用并取得辉煌战果,还是第一次。 苏寒的战术如同教科书般经典,又一次给西点的教官和学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拉尔森试图清剿的策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在不断损兵折将。 红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由于后勤屡遭袭击,前线部队的油料、弹药开始紧张;因为持续的精神压力和零星伤亡,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指挥体系因为通讯干扰和节点被袭,效率大打折扣。 反观蓝军,在苏寒的指挥下,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灵活的机动性。 他们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不断消耗着红军的战争潜力。 拉尔森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等找到蓝军主力,他的部队就要被拖垮了。 他决定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剩余的装甲力量和预备队,向他认为的蓝军可能藏匿的核心区域发动总攻。 “所有单位,向我靠拢!目标,H9区域!不惜一切代价,碾碎他们!”拉尔森在通讯频道里嘶吼。 拉尔森将剩余的所有力量——两个残缺的坦克排、四辆步战车以及能够集结的所有步兵,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支钢铁拳头,直扑地图上标注为H9的山谷区域。 这是他根据多方情报和直觉判断出的、蓝军最后可能盘踞的“巢穴”。 “所有单位!不计代价!火力全开!把H9给我犁平!”拉尔森在指挥车里,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因激动和疲惫而嘶哑。 他放弃了复杂的战术,只剩下最原始的碾压欲望。 红军的炮火和陆航模拟攻击,对着H9区域进行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覆盖。 观察室内,气氛凝重。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红军的最后一搏。 “拉尔森选择了最直接,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位教官评论道,“在无法捕捉幽灵的情况下,摧毁幽灵可能藏身的所有阴影。” “但H9区域地形复杂,山谷交错,植被茂密,蓝军如果真在那里,也不会坐以待毙。” 约翰逊少校紧盯着屏幕,“苏寒……他会如何应对这种纯粹的、以力破巧的攻击?” 屏幕上,红军的钢铁洪流携带着碾压一切的气势,涌入了H9山谷的入口。 蓝军临时指挥点,位于H9区域侧翼一处极难被侦察到的岩缝之下。 苏寒听着通讯器里各小组汇报的红军动向,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拉尔森的决策,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是他通过一系列佯动和信息诱导,促使拉尔森做出了这个“正确”的判断。 “猎隼小组,按计划A1,迟滞敌先锋,诱其深入。” “暗影小组,准备切断其退路。” “游骑小组,盯住侧翼步战车,听我指令。” “所有伏击单位,保持静默,等待信号。”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静,仿佛在布置一场早已排练娴熟的舞台剧。 H9山谷,不是他的巢穴,而是他精心为拉尔森准备的……坟墓。 红军先锋坦克部队小心翼翼地进入山谷,机枪手紧张地扫视着两侧陡峭的山坡。 预想中的激烈抵抗并未出现,只有零星的、来自“猎隼小组”的冷枪,打在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上不痛不痒,反而像是在确认他们的到来,并“引导”他们继续深入。 “敌人火力微弱!他们在撤退!加速前进!别让他们跑了!”先锋指挥官兴奋地报告。 拉尔森心中闪过一丝疑虑,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命令后续部队快速跟进,务必咬住这“最后”的蓝军主力。 整个红军攻击集群,如同被无形丝线牵引的巨兽,一步步深入H9山谷的腹地。 山谷内部空间相对开阔,但出口狭窄,两侧是密林和崎岖的岩壁。 就在红军大部分单位进入山谷,队形因地形而略微拉长,最前方的坦克即将抵达山谷另一端出口时—— “轰!轰!轰!” 一连串巨大的模拟爆炸声,从山谷入口处和侧后方传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