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寒在西点军校的访问交流期,已悄然接近尾声。 这三个月里,他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初时激起千层浪,而后涟漪缓缓扩散,最终沉入湖底,却悄然改变了湖底的生态。 他以无可挑剔的专业素养、精湛绝伦的实战指挥和深邃独到的军事见解,彻底征服了西点这座以严格和骄傲著称的军事圣殿。 从最初拉尔森等人的公开挑战、课堂上的刁难质疑,到那场惊世骇俗的以弱胜强的实战演练,再到后来在诸多学术领域与西点精英的无声交锋…… 苏寒用实力一步步赢得了尊重,甚至是敬畏。 他的讲座,从最初的好奇与挑衅目光交织,变成了如今座无虚席,连许多资深教官都甘愿坐在后排旁听。 他在图书馆专注阅读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人打扰,唯有敬意。 他与安德森教授、卡特中校、西蒙斯博士等西点权威的交流,也从最初的试探,变成了平等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他甚至应战术系的特别请求,额外增加了几次关于“复杂环境下特战分队指挥与控制”、“非对称战术中的心理战应用”等专题研讨,场场爆满,引发了西点内部对传统战术思维的多轮反思。 然而,苏寒始终保持着清醒与低调。 他深知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扬名,而是为了汲取、观察与沉淀。 他系统地梳理了在西点的所学所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华夏的军事智慧,形成了一份数万字、涵盖多个领域的内部研究报告初稿。 这份报告,将是他此行最重要的成果,也是未来打造专业化“蓝军”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 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这与苏寒低调的风格和此行的特殊性质相符。 但在最后一天,还是发生了一些意味深长的插曲。 战术系副主任约翰逊少校,这位最初对苏寒公事公办、甚至略带审视的西点教官,亲自来到了苏寒的宿舍。 他的脸上,早已不见了最初的刻板与疏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强者的由衷敬佩。 “苏寒少校,这是系里几位教授联合签名的一份纪念品。” 约翰逊少校递过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是一枚西点军校战术系的特色徽章,以及一本装帧精美的西点军事思想论文集,扉页上有几位知名教授的亲笔签名和赠言。 “谢谢,这份礼物很有意义。”苏寒郑重接过。 约翰逊少校看着他,语气复杂地说道:“这三个月,你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你的战术思想,你的指挥艺术,尤其是你对战争本质的理解,给我们很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西点……会记住你的。” “互相学习,约翰逊少校。西点的许多理念和训练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苏寒真诚地回应。 “希望未来,我们还有机会交流。当然,是在……合适的场合。”约翰逊少校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伸出手与苏寒用力一握。 送走约翰逊少校不久,苏寒的宿舍门再次被敲响。 门外站着的是拉尔森、威廉姆斯、金成珉和松本健一郎。 与三个月前的剑拔弩张不同,此刻四人的神色都颇为复杂,有尴尬,有不甘,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彻底折服后的平静,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 拉尔森作为代表,上前一步,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直视苏寒,没有了以往的挑衅,只剩下军人之间的坦诚: “苏寒教官,我们是来……道别的。” 苏寒微微颔首,静待下文。 “这三个月……我们学到了很多。” 拉尔森的语调有些艰难,但依旧坚持说了下去,“尤其是在那场演练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明白了,战争,不仅仅是装备和数据的堆砌。” 威廉姆斯接口道,语气诚恳:“您的课,和那次演练,给我们上了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谢谢您。” 金成珉和松本也微微鞠躬,虽然没有多言,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苏寒看着他们,平静地说道:“失败是更好的老师。能从中吸取教训,就是合格的军人。希望你们未来,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指挥官。” 这句话,让拉尔森等人身体微微一震。 他们听出了苏寒话语中的期许,也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个人恩怨的格局。 “保重,苏寒教官!” 四人齐声说完,再次敬礼,然后转身离去,步伐似乎比来时更加沉稳。 他们的到来和离去,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象征着旧有偏见和挑战的终结。 最后,苏寒独自在宿舍整理好行装。 那身华夏军装依旧笔挺,肩上的少校军衔熠熠生辉。 他环顾了一下这个住了三个月的地方,一切恢复原样,仿佛他从未来过。 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改变。 他在西点留下了属于华夏军人的深刻印记,也带走了丰厚的“战利品”。 苏寒提着简洁的行装,站在宿舍楼下,等待着军方安排前往机场的车辆。 清晨的阳光透过古老的橡树枝叶,在他笔挺的军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车辆尚未抵达,四周一片宁静,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的学员晨练口号声。 就在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突兀地震动起来。 这部手机是用于国际漫游的临时号码,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苏寒微微蹙眉,取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来自国内的越洋电话,号码归属地是粤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