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十万人来,十万人死-《诸君,且听剑吟》


    第(2/3)页

    “……”

    数万人跪倒一片。

    ……

    自从松井易知道吴王是主动要撤民放弃城池后,并未选择强攻金陵,因为他知道了孙良是要拖延时间,给吴王争取时间,既然这样,那就遂了孙良的愿。松井易狂喜的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江东吴南诸郡,能极大减少伤亡,何乐不为?

    孙良苦等数日,始终没能等到东瀛军的入侵,他迟疑了。

    有下属汇报,说是东瀛盟军总计约三十万人陆续到位,将金陵围住了。

    一连五日。

    松井易两次送来了降书,想劝降孙良,但都被孙良拒绝。

    可以说,松井易是真的欣赏孙良,他表示,只要孙良同意归降,一定会善待俘虏,不会杀戮任何一人,到时候,孙良依旧是金陵总督,而不是阶下囚。但孙良断然拒绝,依旧是那句话,“有我镇守金陵,十万个人来,十万个人死。”

    ……

    广陵。

    吴王沉痛宣布苏州沦陷,为保全社稷,不得已放弃广陵,此举惹得百姓怒骂,有居心叵测的更是给吴王扣上了一顶“贪生怕死”的帽子。试问,世子前线御敌,大王却不思防抗,只想撤退,安度余生,怎能得到百姓拥护?吴王召集了数次将领会议,表示放弃家园是无奈之举,我为保全实力,等日后再杀回来,尽管如此,许多将领依旧不情不愿,一度让军心溃散。为了稳住这种局面,余昌龄主动请缨,让吴王先走,他自己带着残部留守广陵。

    “老余……”

    “大王,我儿子死了,我也不打算走了,也好,我们都走了总有人来戳脊梁骨,觉得咱们贪生怕死,既然这样,那我就用实际行动堵住他们的嘴。大王,您对我有知遇之恩,冲锋陷阵的事情就交给我吧,我相信您以后一定能带着盟军收复江东。”

    这一夜,吴王与余昌龄促膝长谈,聊了很久。

    要人所有人放弃自己的家园和社稷,这是很困难的,吴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始终说服不了太多人,总有人想留下。因此,选择走的百姓和士兵,只占三成。

    就这样,由吴王带领,各部军团,带着百姓,押运着粮草物资和金银,浩浩荡荡从广陵、金陵、海陵、润州、肃州等地撤离,准备沿着运河汇合,进入吴北。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百姓没有归属感,他们认为,东瀛人当道和吴王掌权,本质上没有区别,他们没有家国情怀,走了吴王,来了东瀛人,日子照样过,赋税照样缴纳,他们也不想放弃自己的土地,不打算走。其实根本原因是老百姓觉得自己命贱,本来就没什么钱,就靠着土地过日子,去哪里不是煎熬?反正日子都够惨了,不能更惨了,因此就没打算走。

    ……

    松井易收到了捷报,得知吴王的大军都彻底撤离,再无忌惮,当即前往金陵,下令攻城。

    金陵,城楼。

    孙良眺望着不远处聚集的乌泱泱的大军,面不改色,无喜无悲,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日,又收到吴王来的密信,让他保重,他明白了广陵方面已经是完成撤民了,再无后顾之忧。他转身来到摆放着巨大棺材的城台,看着身下飘扬着数十杆军旗的将士们,体内干涸的血液似乎重新沸腾,他吩咐副将,取酒水来,然后,有士兵押送来大量的酒水。孙良给自己倒上一碗,命士兵们倒酒,众将士默默倒上酒,举起碗口,看向孙良,他们知道,孙良要做最后的动员,要做最后的誓师大会了。

    “是我孙良无能,这最后一战,不给诸位半点生还的可能。”

    “将士们,干了这碗酒,黄泉路上见。”

    话毕,孙良将碗中酒水一饮而尽,然后狠狠把陶碗摔碎,众将士也齐刷刷喊了一句“黄泉路上见”然后喝了酒,摔碎了碗。

    孙良披上铠甲,执着长枪,翻身上马,他虽老,却依旧虎虎生威。

    “擂鼓,为我壮威!”

    “刺啦——”

    城门打开。

    城外的曙光透射进来,孙良眼睛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彼时年轻,充满了朝气,不惧世间一切敌人,连刀剑上都是青春的热血,彼时年少,说不出的狂傲,孙良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一枪一戟平生意,负尽狂名数十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