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十三户役》-《诸君,且听剑吟》


    第(2/3)页

    “人就应该分为三六九等,因为人性的劣根,群体社会的稳定性就在于必须要有一名领袖,要有管理阶级,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世界的唯一生存法则。”陈词语气笃定,不容置疑。

    “不敢苟同。”

    姜子期压抑着怒气,气的一挥衣袖:“一派胡言。”

    陈词静静看着他。

    “当今天下,大凉江山延续四百多年,国政衰弱,四方嚷嚷,庙堂之上,朽木为官,宦官当道,禽兽食禄。他们不思变法图强,眼睁睁看着国家千疮百孔,屡次挑起战火,策划战争,大发横财,只为了巩固政治,赚取政绩。他们只会这样满目疮痍的国家上缝缝补补,百姓愚昧,失了希望,断了前途,世界该是这样子吗?”

    陈词平淡道:“还是那句话,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姜子期说道:“你听说过《十三户役》,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单单说这个?”

    陈词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姜子期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起来。

    所谓《十三户役》,是二百多年前大凉朝廷正式颁布的徭役律法,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三十三两白银”,何为三十三两白银?这里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那就是大凉经济持续发展了二百年,一直到现在,繁荣昌盛,可普遍上的粮食作物和市场商品的价值始终没有太大的转变,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三十三两白银”,当时的大凉朝廷发现,一户百姓,一年所需的全部的衣食住行的开销,大概在三十三两白银之间,后来,《十三户役》就诞生了。有了这个《十三户役》,政府从各个方面控制物价,使得一户百姓无论如何也赚不到三十三两白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赋税也不同,市场商品也不同,不管是繁荣的地区,还是贫穷的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相差不大,都在三十三两白银以内。如此一来,老百姓唯一要做的就是拼命耕作,想赚到三十三两白银,不然就要忍饥挨饿。后来,老百姓就发现了,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赚不到三十三两白银,今年收成好,赋税就高,商品就贵;反之,赋税略低,商品略贱。但这里面有一个点,那就是如果不拼命耕作赚钱,那就要饿死,缴不起高昂的赋税就要田产就要收归国有。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与沉淀,最终形成了氏族掌控土地,许多老百姓为了吃一口饭,只能给氏族打工,这样子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氏族缴纳了赋税,老百姓无需为赋税头疼,但氏族不是善人,当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们会变着法子剥削老百姓,抽油榨税,到了如今,老百姓一年到头的耕作,只能勉强果腹,连稍微吃上肉都是奢侈。

    简而言之,“三十三两白银”的核心就是更好的管理底层,让他们一生都在为了生计发愁,大凉很繁华,长城很雄伟,但和百姓无关。

    《十三户役》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加强管理和巩固政权。

    这是大凉朝廷颁布最成功的律法,延续至今。

    并且,“三十三两白银”还只是《十三户役》中的其中之一的一个条款,其他各项条款累计有一百多项,密密麻麻。

    又比如说《十三户役》中规定的科举制度,凡要参与科举者,皆要是门第之士,何为门第?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房子,要有土地,这就导致彻底断送了真正底层想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情况。

    姜子期说到这,神色厌恶:“大凉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皇权不可撼动的地位,颁布了《十三户役》,让老百姓为吃喝发愁,为生计奔波,一生无法抬头,终为牛马。你知道吗?他们罗列了四书五经,让读书人去钻研经文典句,一辈子出不来,磨灭读书人的思想,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官位,利用他们的私欲,用手上那可怜的权力去剥削和他一样的可怜人,说白了,他们都是可怜人,可那些读书人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改变了命运,甘愿成为朝廷的鹰犬,实际上他们都是牛马,只是相对更好控制的牛马。天下的读书人都安定了,老百姓都麻木了,就算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一群匹夫,不足为虑。”

    世界非黑非白。

    陈词沉默,他当然知道这就是封建社会唯一能有效对地方实行控制的制度,不,不止是封建社会,任何社会都是这样,只要是人建立的政权,就永远无法避免剥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呢?”陈词反问。

    “所以,我们这些有志之士聚在了一起,我们提出了先进的思想,我们要启蒙百姓的麻木,我们要推翻暴政,我们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崭新时代。到时候,天下再无不公,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吃饱饭,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陈词毫不留情面奚落道:“那你的理想倒是挺丰满的。”

    陈词想说的是,姜子期这简直是在做梦。

    天方夜谭。

    “陈词,你现在不会懂的,总有一些时代,会涌现出一些不一样的人,他们如同天命召唤,他们视理想和信仰为生命的一切,宁愿为了而终身奋斗。”

    “我确实不懂,如果你们真有这么崇高的理想,为何会挑唆东瀛人和大凉朝廷的战争?为什么想坐山观虎斗?哦对了,我猜猜……”陈词故作冷笑,讥讽道:“无非是忌惮,十年前的荆州之战,你们怕了,所以你们想看到朝廷分崩离析,伺机而动,是吧?可你们想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是将天下拉入一场浩劫中,百姓过得会更加贫苦,你们和那朝廷上的奸佞,又有何分别?”

    “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姜子期只是轻描淡写回了一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