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八章 关中书院的难处-《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因而学习汉家文化,他们倒是心甘情愿。

    “关中书院现在正忙着向东开设书院,抢夺中原地盘,并且还保持着对河北和京口两地的支持。”作为一个合格的秘书,新安公主简直快要成为杜英肚子里的蛔虫了,杜英还没有开口,她就已经适时地将一份关中书院山长罗含递交上来的公文递给杜英。

    抢占中原,是为了防止世家北上,而支援河北,也不用说,此地久为胡人所摧折,汉家学问多半被付之一炬,百姓目不识丁、世家亦然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这样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思想,比如会有过度保守、过度排外又或者过度开放,乃至于助纣为虐、忘了自己身份的存在,成为胡人奴役和屠杀自己同族的帮凶。

    因此教育百姓、拨乱反正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关中书院的肩膀上,责无旁贷。

    除了抢占中原,支援京口也是书院的另外一个重要责任。

    这自然是要行釜底抽薪之策,让世家难以在江左招募拉拢到人才,江左的诸多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子弟能够呼朋唤友的北上闯荡,开设在京口的书院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甚至关中书院千里南下,也没有露怯,时不时的就和江左的名贤展开论战,诚邀各方前来纵论天下大势,除此之外,佛法道学乃至于在关中被视作歪门邪道、钻牛角尖的玄学,在京口的关中书院都可以讨论、争辩。

    这种开放包容的气场,让江左不少世家子弟也趋之若鹜,直呼“此百家争鸣也”,而诸如支公等江左道、佛各家名流,在被邀请前来讲学和论学之后,无论输赢,也无不感慨关中书院之开放。

    开放,就意味着能够容得下异端,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哪怕是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不为主流所认可、也难以真的在关中推行下去,至少自己也可以在书院之中做学问,当一个十足的理论派,总不至于被排挤到无处可去。

    而关中书院想要在江左这等学问发达、和河北形成两个极端的地方站住脚、打出自己的招牌,除了通过这种开放的方式吸纳更多的人借助关中书院这个平台发声,从而在情感上愿意支持关中书院之外,自然也得确保关中书院的骨干仍然是关中新政的最坚定拥护者。

    说到底关中书院的目的还是推动新政,又不是真的让这些各持己见的人跑上台来“群魔乱舞”。

    只有人足够多、声音足够洪亮、道理足够清晰,才能够压得住这些人,因此派遣南下的必然也都是书院之中的骨干。

    河北需要大量的基层人手负责把书院铺开,京口又需要大量的名士镇场子,所以导致现在罗含也是捉襟见肘,实在是没有办法满足杜英的需求。

    这一封公文便是罗含在得知杜英拿下梓潼之前就着人送过来的。

    杜英翻来覆去、上下颠倒看个遍,入目之处,有的都是“要人没有、要啥也没有”这一行字。

    显然在意识到杜英拿下巴蜀之后肯定又要让关中书院抽调人手的罗含,已经提前一步向杜英诉苦,这样杜英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开口找书院要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