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六章 走了,回家-《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恰恰相反,现在的荆州上下,厉兵秣马、大肆扩军,根据六扇门的情报,荆州各处工坊也都在加班加点的打造兵刃,用以武装新军。

    关中王师屡战屡胜的经验,落在外人的眼中,自然主要应该归功于兵刃的强悍,毕竟小到横刀,大到霹雳车,已经完全流水化生产的关中工坊,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这些大小器械用以武装关中王师,也让关中王师在武备这方面占据牢牢的优势。

    当然,在杜英的眼中,关中王师最强大的地方其实还是严明的军纪以及对将士们的启蒙教育。

    士卒守纪律,才能不祸害地方百姓,百姓也就更愿意缴纳税款供养军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士卒知道为何而战,才会在前方厮杀的时候进退有据,即使是本部兵马折损过多也不会引起士卒的惶恐乃至队列的崩溃,也才会在安营扎寨的时候争先恐后,以及在驻军村镇城寨的时候和百姓安然相处。

    只不过很显然世家制度下的军队建设者和管理者看不到这么深远,或者说他们会强迫自己忽略这些,而把关中王师的强大归结于武器的强大,并妄图通过打造出来类似的武器就能够战胜王师。

    荆州的这种扩军和大肆冶炼武备的行为,自然直接导致许昌和南阳等地的关中军队也跟着紧张起来,尤其是之前许昌等地的兵马都已经抽调向青州和河北方向,这就迫使关中不得不开始发动本地的郡兵以及从关中等地调集新兵南下。

    与此同时,关中势力也开始放弃淮南和淮北占据的一些县城和坞堡,之前的两淮,关中和荆州之间本来就犬牙交错,现在随着关中势力的后退,曲折的对峙线开始缓缓拉平,也算是关中被迫做出的让步,能够让兵力紧张的许昌和南阳等地松了一口气,同时让桓温不得不投入兵力接收这些村寨、坞堡,从而在荆州方向上难以聚集重兵。

    此消彼长之下,至少现在南阳和许昌方向,关中已经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并且在青州和河北方向,荀羡和王猛各自统兵,严阵以待,已成掎角之势的关中北方主力,给予了青州混战中的各方足够的压力,这也让桓温必须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

    此时和关中在巴蜀撕破脸皮,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会导致关中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前往巴蜀,也有可能会导致杜英一时半刻难以从巴蜀抽身而出,又或许会砍断关中伸出来的一只手,但是所带来的代价,就是桓温不得不在青州方向上面对满怀恶意的关中重兵集团,而荆州方向上的对峙也很有可能因为荆州世家的私欲而演变成一场战争。

    现在的桓温,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在青州、荆州乃至于两淮这多个方向上和关中开战的负担。

    这两个庞然大物的捉对厮杀,最终或许有可能出现一个胜利者,但是更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基于这种担忧,大司马府的扩军、对峙行为,更像是对关中的一种示威,而关中在两淮地区的又一步退让,也像是对于蜀中发生的一切所给予的赔偿。

    蜀中,天府之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