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八章——三尺鲜血溅雁宫-《曾道人间惊鸿客》


    第(3/3)页

    言嵘被这十三个字刺中,闭上眼睛不敢再读,镇北军守御敌墙的是他们大梁最强的步军营和骑兵营,是守护大梁百姓最强硬的力量,因为军防泄露无辜成了战场上的冤魂,镇北军有数十万之多啊。她不敢想象,他们是如何在敌方对他们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抵抗了数十日之久,他们拿自己的性命,在御敌墙内铺成了阻止虞夏入侵的一道人墙,而这本该是不必要的牺牲,他们本该熬过十年戍边期就能换下那身铁甲回到故乡。

    “中平二十七年初十,梁边溃败。武威兵围金陵。护城(军)死战不退,全员殉国。梁太子殁。”

    据嬷嬷们说,当时的金陵是座血城,护城军无一幸免全员牺牲,皇室宗族子弟一十六族三千二子弟死伤殆尽,血光漫天,连护城河都变了颜色,数十日未褪。连年盛放的桃花那一年溅上了斑斑血迹,香味沁鼻的桃花糕也因此中断了提供,浩瀚桃林无数花瓣纷纷扬扬洒在那些壮士埋葬的路上,妇孺的悲伤哭泣成了唯一的挽歌。

    先太子言景、她的父亲,执意不葬皇陵,与护城军所有将士的忠骨一起埋在太古山脚下,面向虞夏方向,永远和御敌墙一样继续守护他的子民。王兄临去金夏之际,就在此磕了三个响头。

    “中平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武威如入无人之境,雁宫被围。两百弱生螳臂当车,血溅雁宫。”

    当时的金陵已经没有兵力支援了,太学里的两百书生拿着书卷就坐在大雁宫前,据理力争不卑不亢,那些学生都是金陵未来的栋梁之才,甚至还有许多是从其他地方升学至此。他们本该如金陵的百姓一般躲在大梁言氏的背后保命。

    可是他们全都站了出来,洋洋洒洒写文撰字以言痛斥之,昭告天下他们的大梁风骨。他们是弱的甚至拿不起梁刀,可是他们所站的地方是大梁的最高峰,大梁好养君子之气,他们是真正的君子。

    他们不是螳臂当车,他们是喝退虞夏联军的重要力量,大梁最重要的不是皇室,是百姓。他们是书生,也是百姓,他们死在虞夏联军的刀下临危不惧,和前线千千万万民士兵一样,拿命守护他们的国土家邦。

    联军可以与大梁军队正面冲杀,但他们不能屠尽所有百姓,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百姓,也有国土家邦。两百书生慷慨赴死,就有更多的百姓站了出来。打开他们的家门,拿着镰刀锄头和锅碗瓢盆,甚至是老头子手里的龙头拐棍。

    所以联军怕了,全城搜寻《山川》不得,便逼迫大梁签订条约以此牟利。

    “中平十七年正月二十,武威得报急撤,得兰陵十三郡,黄金四万两,锡矿十年开采权。公主言氏入虞和亲。梁未有异议。”

    正月二十一日便是她大梁援军入城之日,他们怎么就那么巧能掐着时间撤军?金陵兵力溃败,可情报网络没有中断,仍能与后方诸郡相互联系,难道连情报网络都有内奸?

    以前言嵘只知道虞夏狡猾异常,恰好赶在援军到来之前撤走,却没想到他们居然提前知道了援军何时抵达,得报急撤,得谁的报?谁在暗中通风报信?视他们大梁情报网络如无物,肆意渗透,那些暗桩是否已经被清除干净了,还是依然蛰伏于此伺机而动?王兄他是否知道这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