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掌控邺城-《汉末之我为刘辩》


    第(2/3)页

    ——

    李历作为邺城内第一个投效刘辩且官职最高的冀州官员,刘辩对他还是特别大方的,给他一连升了好几级,魏郡太守一职直接就给按上了。

    这可是李历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使得他大喜过望,喜不自禁,从治中升为太守,要换做以前,李历还得熬上好些年,但现在他刚投到刘辩麾下,这个目标就实现了。

    毕生夙愿,一日达成,人生再无所求,往后一切,索然无味。

    李历觉得他这一生算是圆满了。

    以邺城开始,而后稳定并掌控魏郡,刘辩是把重担压在了李历的身上,李历毕竟原本就是冀州官员,他了解魏郡,所以刘辩认为他可以接替这个官职。而为了减轻李历的压力,刘辩依旧是新任免了八位冀州官吏,以配合李历的内政工作。

    这八位冀州官吏,有刘辩新提拔的,也有刚投效的原本冀州官员。刘辩的这一个举措直接给原本的冀州官员带来了希望,因此了产生了第二批投效刘辩的原冀州官员,但耿武和闵纯却是不在其中。

    而后田畴按照刘辩的吩咐,对剩下唯有来投效刘辩的原冀州官员展开了

    逐一拜访,还愿意为官的可以留任,但往后基本与晋升无缘,不愿意为官的直接罢免,空出来的位置另外征辟,但耿武和闵纯也不在其中。

    三天时间,十分短暂,刚够刘辩稳住邺城局势,介时袁绍领军前来,刘辩摆出虚实诱敌之计,袁绍没有中计而退走,这可给了刘辩绝佳的稳固时机。

    原本刘辩率军九万,神机军、陷阵军和大戟军,三大军部联合出动,但最终刘辩只带了几百人抵达邺城,这其中自然是有刘辩的另一番部署。

    韩馥落跑,魏郡无人领导,遂整个神机军开始全面接受魏郡县城,上到县官,下到百姓,总之是要全面投效刘辩,校尉宗伟,偏校尉马三更、王则,上都尉童飞皆是在董昭的调令下逐步蚕食魏郡地方。

    疏通官员,接管城防,安抚百姓,这些一列的举措完成下来也需要好长的时间,且需要大量的人手。精骑军因此分兵行动,刘辩只得带着少数兵马抵达邺城,好在邺城有郭嘉内应,又有李历新投效,加上对时局的把控,搞得袁绍措手不及而灰头土脸的撤去。

    至于高顺的陷阵军和张郃的大戟军,这两军则是按照刘辩的部署去抢占冀州的其他郡县了。还是那句话,韩馥落跑,整个冀州的郡县如同是无人之境,此刻不抢,更待何时?

    刘辩是打算在袁绍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的多抢一些地盘,而后再与袁绍撕破脸面,一较长短高下。

    当日在邺城下,刘辩不是不可以给城下的袁绍射一波箭雨,杀杀他的威风。只是刘辩当时兵少,而袁绍毕竟先行来五千人马,后面更是跟了好几万,若是真打起来,刘辩可不一定真有把握能够打赢。加上邺城心定,人心刚稳定下来,若是又打起仗来,局势一定会有其他变化,毕竟冀州境内官员,多有袁氏门生故吏,刘辩不想冒这种没有必要的风险,况且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张郃、田丰率领大戟军一路向北推进,先进赵国,再进常山国,以此为战略路线,若是能够夺下中山国,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高顺、沮授率领陷阵军一路向东推进,夺清河国,再拐回来夺下巨鹿郡,若是有可能再顺势夺下安平国,自然也是再好不过。

    目前来说,大戟军已经进入赵国腹地,局势一片大好,一些县城听闻韩馥落跑,刘辩率领而来便直接望风而降,可是省却了张郃好多力气。

    陷阵军这边局势就不太顺利了,高顺刚抵达清河国贝丘城就被抵挡在城外,贝丘县令是抵死不降,高顺也不愿意大动干戈,只得暂且回信刘辩,等着刘辩定夺,是强攻还是绕道而行?

    而此时的刘辩正坐在桌案前是一阵的苦恼,桌案上摆着厚厚的一叠书信,有荀谌的,有伏寿的,有并州的,有河东郡的,有军政的,有内政的,好似数不过来一般,累积成山,刘辩顿时感觉压力很大,他表示根本不想给高顺回信。

    身为君主,有时候是真的很累,只有在审批回复信件的时候,刘辩才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自由的小鸟,被困在这小小的书房内,无论怎么煽动翅膀都飞不出去,焦躁到内心不安,就连呼吸都觉得压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