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潘凤投效-《汉末之我为刘辩》
            
            
            
                
    第(2/3)页
    ——
    潘凤的投效的确对刘辩是有很大帮助的,从四维属性上来看,虽然潘凤有勇无谋,且性情莽撞冲动,缺陷很大,但他的优点也很明显,奋战神勇,斗将猛者,必然是带头冲锋,攻城陷阵的优良人选。
    推荐下,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刘辩是要把潘凤安排到高顺的陷阵营,让他去帮高顺打开清河国的局面。潘凤对冀州熟悉,名声也不低,他入了陷阵营应当会给高顺提供很大的帮助。而陷阵军这种重甲步兵也更适合潘凤,重甲步兵的浪漫唯有力气足够大的勇士才能够深刻体会。
    在韩馥麾下,潘凤可是号称无双上将的,但是在刘辩这里,他暂且屈就校尉一职。讲道理,校尉一职在并州军内可不是普通小军官了,有实权,能领兵,俸禄福利更是好到没话说,潘凤自然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若是早知道殿下麾下的待遇这么好,我还投什么韩馥?倘若再早几年投效殿下,恐怕如今我也应该有漂亮大宅子,漂亮大车子和漂亮大妹子了,唉……悔恨呀!都是那胆小如鼠的韩馥鸟人误我呀!
    没过两天,潘凤就领着刘辩的调令,带着几百号人马前往清河国去与高顺汇合。张郃那一路进展的十分顺利,赵国这块小地方很快就被张郃全面拿下,这里的官员十分的配合,张郃还没有领军抵达城下,他们就率先投降,旗帜都是他们自己动手挂起来的。
    难得遇到如此自觉的赵国官员,刘辩也是投桃报李,他并没有过度的撤换赵国官员,除了作奸犯科罪孽大的几个被料理了,其他的官员基本都是留任延用。如此部署倒不
    是说刘辩有多么的信任赵国官员,而是他如今实在抽调不出多少人来接管。
    内政可以先放到一边,但是军政不能不抓在手中,为此刘辩特意把协同范稚驻守在太行营寨的午马卫和未羊卫一起给调了过来,那么自此范稚则尽掌太行营寨的内政军政,实权在握。
    而午马卫升任魏郡郡都尉,未羊卫升任赵国郡都尉,防卫部署,提升治安。
    刘辩再提拔上赵国本地冀州官吏八位,以加强稳定局势。
    话说张郃拿下赵国之后并没有停歇,他收拢军队之后马不停歇的就继续向北进发,推进常山国境地。
    其实赵国也好,常山国也好,这两处地方都与并州接壤,几乎是潜移默化的这两处地方的官员早就被并州影响,折服于刘辩,大体是因为并州商贸往来让这两地的官员看到了希望,也捞足了油水。
    跟着袁绍有没有好处暂且不知道,但跟着刘辩肯定油水丰足,至于怎么选择,赵国与常山国的官员心里面十分的有数。
    刘辩麾下的官员待遇那是相当的高,这点许多人都很清楚,而刘辩麾下的军队实力非常强劲,这点更多的人都很清楚。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是愿意与刘辩作对的,尤其是赵国和常山国的官员,他们爱财也惜命,对他们来说还个阵营只不过就是良禽择木而栖,再正常不过了。
    张郃占据常山国的过程也比较顺利,一路走来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顽强的抵抗,大多数常山国的官员发现张郃军的动向之后,他们倒是早早的举旗投降了。
    随后刘辩直接命令张郃领军助手常山国,并且尽快的收编常山国和赵国的兵卒,以扩编大戟军。
    张郃这边有多么的顺利,高顺那里就有多么的艰难。陷阵军入了清河国之后第一个遇到的城池贝丘城就让高顺碰了一鼻子灰,而后他按照刘辩的命令绕道而走,可后面他遇上的城池皆是紧闭城门,摆起阵势,顽强抵抗,宁死不降。纵使有田丰在,也依旧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强攻虽然可以破城,但损失极大,得不偿失,这早就被高顺排除在外。如此被阻挡住前路的高顺就尤为的羡慕张郃,在连续得知张郃突进一路通畅的时候,高顺只能够感叹他自己实在是时运不济。
    高顺没有办法,他只得暂且寻了一个地方驻军,然后写信询问刘辩该当如何行事,若此刘辩就把潘凤给派了过去。
    “但愿潘凤此番前去能对高顺有所帮助。”刘辩此话一出便引得郭嘉、董昭二人连连侧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