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起因是麋威二次巡逻归来后,心里还是感觉不踏实。 于是找张裔帮忙查漏补缺。 张裔当时直言不讳道: “华容小城,什么都缺。” “但最缺者有二。” “一是干练的吏员。” “二是堪用的战兵。” 简而言之就是缺人。 这一点麋威深以为然。 别看他手下号称一千三百兵。 其实真正能用来正面作战的,还是最初那五屯从江陵带领的正卒。 这点兵力,用来防御长达百里的粮道已经捉襟见肘。 可粮道今天是一百里,明天还会是吗? 大军南下作战,战线是不是越来越长? 中途敌人会不会派兵骚扰? 会不会绕后来偷袭华容城? 战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战事往后推进,兵力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五屯兵根本不顶用。 但话说回来。 缺少兵员和吏员,并非只是麋威这边的特殊情况。 整个荆州关羽军团,包括刘备在益州,都是这样。 甚至更宏观一点,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时期,本就普遍性地存在人力缺口的难题。 这当中的缘由,展开来讲的话能专门写一部学术著作。 但对于麋威当下而言,问题的起因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 张裔给出两个建议。 首先,针对吏员缺口,可以大力提拔任用本地大姓的子弟。 比如说那位范县长的族人。 对方肯定乐意的。 这么做,当然会存在将来范氏尾大不掉的后患。 但后患后患,有后来才能有此患。 在当下却不妨事从权急。 其次,针对兵员缺口。 既然不存在大变活人的可能性。 那就只能将仅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到极致。 比如说,辅兵、县兵固然不适合外出野战。 但据城而守,开弩射矢,还是不难做到的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 不妨在百里粮道上,选择险地立寨,让辅兵分段驻防。 实在找不到险地的,那就平地筑垒,让辅兵据垒而守。 而上手难度比弓要低的弩,适合辅兵们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样一来,麋威不但巡防难度大大降低。 万一将来战局有变,需要他带兵外出支援,也不至于出现顾头不顾腚的问题。 张裔这个建议,麋威仔细一想就觉得靠谱。 保其岩阻,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这不就是后来诸葛亮主政益州后的总体防御战略吗? 难怪此人将来会成为诸葛亮的左臂右膀。 于是当场拍板,就按张裔的建议执行。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