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张居正。” 朱厚熜唤道。 张居正连忙应声,道:“臣在。” “奇观误国,成祖文皇帝的《永乐大典》,不能成为文化上的奇观,与其束之高阁中,不如择其中精华,编纂实用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成一简书,清晰明了,能为百姓所用,内阁与善者协理此事。”朱厚熜想了想道。 《永乐大典》、《陈家书录》的庞大,的“弃置”,让朱厚熜有些心痛。 不禁联想到了后世三大神书,《民兵训练手册》《军地两用人才》和《赤脚医生手册》。 在那个特殊时期,为种花家培养了大批实际人才,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水平,增强了国防安全,还促进了军转民的顺利转型。 不同时期不同方法,大明朝不是后世,不可能照搬后世救国、强国之法。 即便在时下,编纂出类似《民兵训练手册》、《军地两用人才》的神书,也只能在军伍中流传,不能外泄。 而似《赤脚医生手册》这般,却能为所有百姓使用。 《天文手册》、《地志手册》、《阴阳手册》、《医卜手册》、《僧道手册》、《技艺手册》,择精炼实用之言,编纂成书,让大明朝百姓学之,不说人人成才,人人如龙。 但也能达到类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效果。 大明朝上亿百姓,有九千万百姓都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而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航海时代。 五千年前,华夏是绝对霸主,五千年后,华夏一定还要是绝对霸主。 九千万文盲,乃至于更多的文盲,必定是不行的。 扫盲,由即将开启的社学计划负责,而如何让华夏人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灯塔,就要将这些实用之学灌输到每个人的脑子中。 圣意降。 张居正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起来。 高拱、李春芳、陈以勤也好不到哪去,唯有没有进过翰林院,没有参与过修订《永乐大典》的胡宗宪暂时无动于衷。 要从两万多卷书中,精准找到实用之言,其任务量,比再修一本《永乐大典》还重。 编纂书籍,只用将得到了珍本、古籍、经典等书抄、刻归类即可,不必在意书中思想内容,更不必在意书中有没有夹带私货。 所谓奇观。 不一定有多么美丽。 但一定要大、要壮观,让人一见,就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这不难。 让人去往上一直堆“东西”即可。 比如长城,比如乐山大佛,比如《永乐大典》,只要人肯花时间,肯下力气,终有一日能建成。 但圣上要建的,是要抬高天下数以万万计百姓脚下的“阶石”。 从上古时期,“礼不下庶人”为始,文化就与庶人无缘。 广开社学,是圣上给了庶人获取礼仪、知识的机会,开启民智,是给了庶人一把推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庶人还要自己去找世界大门,万一门开错了,还可能会跌入万丈深渊。 而实用之书,就是圣上为庶人选择了一扇世界大门,庶人只需把钥匙插进去即可。 可是,圣上选择了这一扇世界大门,不是天然存在的。 这扇世界大门,要内阁去亲手建造,内阁要对上百万卷中进行甄别,弃之糟粕,取之精华。 再将这些“精华”,以最简洁,最直白的语言,编纂成一本,或几本薄薄的书。 任何一种“精华”,都有上千册,都有上千卷,都有上千万字。 内阁要做的,是将之压缩千倍。 微言大义。 还得是能让世人都能看懂的微言大义。 自古以来,最微言大义的书莫过于《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以鲁隐公为始,鲁哀公为终,以简洁的语言和隐晦的表达,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内阁却要记载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文、地理等等实用之学。 不仅要写,还要去让人践行,实用之学,不经过实践怎么行? 张居正几人都绝望了。 这哪辈子才能完成圣上的期望啊。 张居正不是个喜欢推诿扯皮的人,但这时,还是忍不住出言试探道:“圣上,要不,再想想?” 高、胡、李、陈也是如此,抬着头,露出了唏嘘的面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