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比如剧里讲着一口的东北方言的齐志武,和谁都能「白话」一会儿,不管是和战友们吵嘴架,还是暴脾气急起来,都为紧张的战斗年代融入了喜剧元素在其中。 其实这样的形象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那些老编剧们才会如此认可。 军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这样的人物性格在部队里是一种普遍现象。 尤其是在剧本里出现多次的疙瘩汤,是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最熟悉的日常食物,也确确实实是那种艰苦年代最不可或缺的解决军人温饱的方式。 曾经有一位红星厂的老编辑就跟刘清山说过这样一句话:「就凭这一碗疙瘩汤的剧情,我就会无条件地通过你这个剧本,因为这个细节太真实了!」 正由于这一点,来到剧组后,刘清山特意找了东北籍的大厨给剧组做饭,要求每天至少保证一顿有疙瘩汤。 这种连汤带水的面食,剧组里的南方人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还吃不太习惯,但在来到夜里寒冷的玉龙雪山之下后,他们都逐渐喜欢上了这道汤食。 刘清山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借用这样的方式,来让更多人体会到剧中年代背景的气息。 包括他自己,一样需要这种鲜活的体验,内心有了这份情结,对后来齐大白话想喝赵老蔫的疙瘩汤,却得知赵老蔫的死讯痛哭时,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这段戏也是整部剧里的经典场面之一,也是那个特殊年代军人们最经常体验又是最不想体验的画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方式,就能让更多演员真正体会到当年战友情的刻骨记忆。 进而让更多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剧的拍摄当中,由此就能看出刘清山对这部剧是怎样的一种重视程度。 而且为了便于第二天的化妆,剧组里的人都会一直穿着角色的服装吃饭睡觉,在半封闭的剧组环境里,能很容易地培养起剧情里所需要的深厚战友情结。 不过一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演员们也包括刘清山本人动不动就笑场,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好在随着时间的延长,慢慢的人们都在逐渐习惯剧组里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情况才开始转向更专业。 刘清山从一开始就没控制这样的现象发生,而是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温和状态。 但从大家都开始进入状态之后,他的严厉一面就陆续展现出来。 他甚至对一个小细节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发雷霆,这让头一回参与他的拍摄项目的海晴多多少少有点不太适应。 绝大部分人早就习惯了刘清山这种场上暴君场下朋友的执导状态,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跟着刘清山一路发展过来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