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怎么了?” 场馆内,悠悠坐在林川的身边,发现林川脸上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我再看看。” 林川的目光落在场馆内的大屏幕上,上面显示出‘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的全貌。 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小巧精致,造型端庄,线条流畅,瓶身玲珑剔透,雕刻了精美的缠枝莲纹,构图巧妙,使得莲花的优雅与缠枝的灵动完美结合,缠枝花纹葳蕤繁复,茂盛而充满生机。 光从外观纹饰来看,这只玉瓶不像仿品。 但是,林川在它的身上失过手,对它的了解要更加的深刻,就像是总编张一星之于那只斗笠碗一样。 栽过的坑,总是会令人印象深刻。 深爱而不得的白月光,就会镌刻在青春的记忆里,无法抹去。 这只玉瓶,难就难在它的工艺上。 它的胎壁极薄,最薄处的厚度,约为一毫米,如同蝉翼一般,制作成功率不高,保存起来极为不易。 由于其薄如蝉翼的特性,它的瓶身透光性就极好,从而使得整个薄胎玉瓶在光线中,会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光影。 而想要仿造它,呈现出经历了上百年风雨洗礼的状态,必须要把一个雕刻完整的现代缠枝纹薄胎玉瓶,用中药浸泡,进行做旧。 而一旦这样做了,就会改变它的自然沁色形成的独特光影。 这就是最难的地方。 ——光影。 林川就是在光影上无法复制,因为它的可控性微乎其微,仿得再像,在透光光影上总会有差别,几乎没有办法复刻。 屏幕上那只‘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便是如此的问题。 当然了! 除了林川,也几乎没有人能看出这个问题。 “也许是投影的问题,待会再亲自到它面前看一看。” 林川低喃了一句。 “林川,你刚才说这只壶怎么了?”悠悠眨了眨眼睛,笑问道。 林川沉了沉气,解释道:“这是一只玉瓶,这次的交接仪式把它称为‘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苏州玉雕薄胎工艺,对了,跟《逃出大英博物馆》的那盏薄胎玉壶是一样的工艺。” 悠悠恍然大悟:“难怪听这个名字这么熟悉。” 很快,交接仪式完成。 足足27件海外回流的文物,被陈列在场馆内的各处,供与会者参观,欣赏。 场馆内,有大半的人都是古玩圈内的大师、专家、有名的收藏者,27件文物一经开放参观,都纷纷想去‘一度芳容’。 老白为了不妨碍林川和悠悠,他自个鉴赏去了。 人潮涌动,悠悠跟着林川往那只‘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而去。 薄胎玉瓶的展区,人很多。 因为,在回流的27件文物里,它的价值足以排进前三。 悠悠紧紧挽着林川的手,像是一只乖巧的小猫,眼巴巴地跟在林川身边。 ‘清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瓶’被放置在一只立柱式的玻璃小柜里,旁边配备了两名安保人员,参观者可以隔着50公分的距离参观。 “不要拥挤,不要拥挤!” “后面的参观者,不要着急!” “文物非常珍贵,不要拍照!不能手碰!” 还有六名安保人员在维持参观的秩序。 实际上。 参观的这些所谓的古玩大师、专家,还有个人收藏者,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素质,甚至并没有什么秩序感,反而,他们眼里多半是炽热,插队挤到前排的,不在少数。 林川和悠悠老老实实排队。 前面的参观者终于舍得离去,后排人都又涌了上来,等了好几茬,终于轮到林川走到前排,‘薄胎玉瓶’的芳容,映入林川的眼帘。 “好漂亮呀。” 悠悠看着玻璃柜里的薄胎玉瓶,惊叹道。 “你要是有青海碧玉,我可以帮你做一个。”林川笑了笑。 “伱真会呀?” 悠悠眨了眨眼,笑道。 林川摸了摸鼻子,嘀咕道:“这次应该能成功。” “林大作家,我们又见面了。” 这时。 林川的身旁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说话者,正是胡书。 “胡先生,真巧。” 林川转头看去,略微有些诧异,礼貌地笑了笑。 悠悠则在一旁认真地欣赏着这只薄胎玉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