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事实上,在绅士知识分子俱乐部的留言薄中,就用隐语和暗示在讨论这些事。 最初,这些留言还只是单纯地赞美艾伦先生,称他一出手,立刻改变了整个圈子浮夸的氛围。他写的故事虽然简洁,却给予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冲击。 “老实说,我做梦都没想到在马车上还能做这种事情。——oj” “其实我也曾遐想过类似的场景,不过看到写出来还是第一次。——hp” “事实证明,一个足够有才华的人不需要花哨的道具和设定来吸引读者,他只是站在那里,就赢得了比赛。——uj” “可恶,我真好奇那篇故事写了什么,看样子,这是一个发生在马车里的故事?——没有看到《珍珠》的可怜人” 然而,不久之后,一条留言打破了这股吹捧的浪潮。 “试了,和艾伦先生写的一样刺激。” 这条留言没有留下任何姓名标识,甚至还写得歪歪扭扭的,似乎故意在隐藏自己的字体,不过,他的隐藏是有必要的,这条留言简直像一块巨大的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惊起一大片水花。 不得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众多“???”“你在说什么?”“你真的这么做了?”之类疑惑、不解甚至震惊的留言中,很快又冒出了一些“同道中人”的留言,他们同样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甚至连最基本的代号都不写。 “我也试过了,不过选的路不行,太短了,你在哪里尝试的?” “南边的k路。” “难怪,我是在s路。” 这种云里雾里的留言让没有看过《珍珠》的读者一头雾水,但看过的人敬佩他们大胆的同时,也忍不住加入到留言中去。 “真的有那么快乐吗?” “可能是换了一种地点,确实比室内更刺激。” “你们到底看了什么!能不能让我也看看!——jq” “就没有什么人愿意借一本《珍珠》给我看看吗?我只看一篇!——tr” 《珍珠》毕竟只有一百多份,尽管通过二手流转和图书馆的借阅,看到这本杂志的人并不算多。但这并没有难倒赫尔曼先生。见自己送到教廷审查的杂志没有引起什么不利影响后,他大着胆子,决定将艾伦的短篇单独印刷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准备趁机再赚一波钱。 由于这篇故事并不长,印刷速度非常快,不到一个月,那些对它感兴趣的读者便人手一本了。 虽然这种操作引发了一些购买《珍珠》的读者不满,但因为赫尔曼没有直接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小册子是其他杂志读者私下印刷的,于是并没有将怨气指向他。 扩大了读者群体之后,跃跃欲试的人越发多了,没过多久,留言板上甚至出现了诸如“卢恩顿道路大盘点”(整理了留言中提到的各种马车行驶路线)、“马车上的注意事项”、“马车租赁推荐”之类的小块文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