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于这样的人间惨剧,施奕文自然做不到视若无睹,即便是朝廷的支持,能够向海外移民,可在持续多年的大旱中,势必还是会有数千万人饿死。 流民、流寇…… 到时候,走向绝路的不是大明,而是千百万百姓。 千百万条性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同胞! 所以,在回到京城后,施奕文一直在考虑,怎么救人,更准确的来说,是如何抗旱! 抗旱要打井。 这个时代打井靠人力,井很浅。在“土木堡之变”时,明军水源断绝,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而寻常的水井甚至都没有一丈深。在大旱之年,这样的水井往往都是枯竭无水。 “首辅大人,众所周知,每逢大旱之年,井水必定枯竭、河道也是如此,禾苗尽枯,庄稼绝收,百姓流离失所,流为流民,而想要抗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井,从地下取水,可寻常水井不过只有丈许深,大旱时难免枯竭。” 殿中诸臣在考中进士之前,有谁没经过大旱,对施奕文说的这些,他们自然不陌生。甚至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在旱灾中失去过亲人。 迎着首辅惊讶的目光,施奕文得意道。 “可是这个压水井,却能从三丈余深的地下压出水来!有了这井,天下百姓就再不用担心天旱无水了。” “这不可能!” 不等有人反对,已经从龙椅上走来的朱由校激动道。 “施奕文,它当真能从地下三丈深取出水来?” “陛下若是不信,大可一试就是了。” “对,试,试,这就去试!” 这会朱由校似乎又恢复了他“木匠皇帝”的身份,走下龙椅的他亲自捧起那个“铁疙瘩”,一边身外走,一边说道。 “施奕文,快,快些走,就在殿外打井的!” 什么? 闻言,施奕文就傻了眼。 在殿外? 就这……在皇极殿外的广场上?这不就是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嘛! 在这里打井? “陛下三思,这与制不和!” 不等有人劝说,朱由校就大声斥道。 “什么与制不和,这井要是能汲三丈的黄泉水,那就是能救天下百姓的神器,这样的神器,就是搁在这,又有何妨,施奕文,别愣着,快告朕,这井怎么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