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无论那个年代桃色新闻最吸引人们的注意,传播的最快、也最有力度。 例如:谁谁家的跟谁谁去钻小树林了,谁谁家的姑娘还没结婚肚子就大了。 公社供销社某个售货员爬上了主任的床,然后被主任老婆抓住脸都给挠花了。 还有下河村女知青屋里经常进人,据说他们村的老爷们没事就喜欢去那边转悠。 然后大家一起庆幸自己村里没有这号人,要不然一定给她赶出去。 “昨天我们家老赵去公社开会,上面说过两天又要下来一批知青。” 赵村长老婆这一句话,直接把现场欢快的氛围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 在场的都是村里领导家属,她们当然知道知青的事情不好弄。 村里高产出的地就那么多,每年的粮食产出也就那么多。 每增加一个知青分粮,那就意味着村民会少分到一点。 等到村民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就是她们家男人为难的时候。 自己村根本没有权利拒绝接受,接受了后面就要面临一大堆的事。 不是每个知青都跟这三位一样,手里有钱而不做作,干活还让人挑不出毛病。 说来说起最后还是她们家男人难做,只希望这次的新知青跟韩知青他们一样吧。 韩立他们当然也听到了这些话,但是他对这个情况没有太多的感受。 自己马上就要搬出来了,就算来了新知青也烦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对于那些留在知青院的人就不那么美好了,除了日常琐事,新老知青对碰。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因为大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一开始的时候听着每个知青每月领预支35斤口粮不少,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一斤玉米面加上水做成窝头,蒸熟以后最多变成一斤五六两。 再多放水窝窝头就拿不起来了,做成棒子面粥更不顶饿。 也就是说每人一顿饭最多只能吃半斤口粮,这要是放在后世能吃完的少之又少。 但是这个年代大家都缺乏油水,每个人都非常能吃,重劳力一斤粮食下肚只能半饱。 这要是到秋收的时候大家会吃的更多,要不然你根本就坚持不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