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昔日师兄。”师妹介绍道。 “哦。” 座中人俱皆点点头,无一人显轻视状,更有人进一步表态,“以后多亲近。” 但一副老者之态的“昔日师兄”处于都是少年少女形神的欢谈笑饮之中,“天下之大皆可去,唯此处,非我所能在也。” 踟蹰来,仓促去。 回第七峰,未几日,师兄即禀告宗门,出山历练,不抵真一不回山。 一百年后,师兄没有回山。 两百年后,师兄没有回山。 并不是意外遭逢变故,夭折殒落了什么的,而是好好的。 人生最不堪的,并不是死,而是生,并不是有多惨,而是虽然“好好的”,却又在某种层面上,让你绝望着。 山外的修行环境,远不及山内的好。 差得太多太多! 才下山没几年,师兄就思念起山中了,想到了山中的一切一切。 “揽景台外,白云聚散;静修室中,日月升沉。” “小石台里,灵泉汩汩;藏经阁前,小草荣秀。” 昔日的诸多点点滴滴和平常,慢慢化作山外可忆而不可及的过往。 师兄想过回山。 几番辗转,几番周折。 甚至有一次,他都来到宗门的外围山脚了。 但最终,出于某些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思虑和想法,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在江湖红尘中浪迹。 慢慢地,不知不觉地。 他娶妻生子。 他收了弟子。 他创立了一个宗门,叫做望云门。 他的望云门和诸多小门派组成了一个当地的联盟,“声威赫然,州内无有不知者。” 然而。 誉望满州内,斯人独憔悴。 子又娶妻,子又生子。 孙又娶妻,孙又生子。 四百余岁的一天,已是“老祖”的师兄再次启程,告别安静与荣华的生活,再次踏入江湖。 非为争长较短。 非为攀荣附贵。 仅仅只是身为修士,那颗修行之心,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沉沦与清醒反复交织的沉淀之后,终是不甘就此沉没,想要再度振起而已。 一边江湖行走,一边借机潜修。 期间,诸州烟云,人间景事,但凡有意思与值得记录的,都被记录下来,记录在这本《漫漫开窍途》中。 漫漫终究作漫漫。 漫漫开窍途,也成了他整个的漫漫人生路。 最初的山内清修,中途的江湖风云、世态百味,最后的荒烟蔓草。 “若有岁月可回头。” “吾……” 并无岁月可回头,所以这位前辈师兄终究是没有把他的想法记录在书里,而只是让他的想法伴随着那些荒烟蔓草,和他的人一起,走进岁月深处,然后被风尘掩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