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做准备秣马利兵-《三国之徐州枭雄》


    第(2/3)页

    现在听到陶应说知道下落,万分惊喜。

    “就在吴郡,为夫已派人去接,用不了几日,你们便能够父女团聚!”

    “谢谢夫君,谢谢夫君……”激动的蔡琰眼泪直流。

    “昭姬,不要哭,这应该是高兴的事啊!”陶应拿出锦帕擦干了蔡琰脸上的泪水。

    蔡琰搂住了陶应的脖子,一翻身,又趴在了陶应的身上。

    一团团烈火又燃烧起来……

    刺史府和糜府都在准备陶应的大婚之事,而陶应也没有闲着,马上要进入到历史转折性的一年了,陶应必须做好准备。

    现在的徐州还是大汉各州中非常繁荣的,人口有400多万。

    以前历史上,在曹操连续屠城之后,这里人口骤减,许多人都逃到了淮南、江东,以及荆州。

    陶应的大哥陶商对官场之事并不感兴趣,却有很高的经商天赋,正应了老爹给起的名。

    因为有陶应的崛起,陶谦夫妇也不再阻止陶商经商。

    现在有了糜家的支持,陶商的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好,陶应给大哥做了一定的规划,这几年主要以粮食、马匹、盐铁为主。

    盐铁本来是朝廷垄断的,可自黄巾之乱后,各州刺史对此事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那些客商给足利益就可以了。

    诸侯割据,战乱一起,最缺的就是粮食和兵器,然后是战马,这些到时候可都是有价无市啊!

    有一个做生意的大哥,真好,自己不用想着一边练兵,一边挣钱了。

    其他的生意,陶应也都想了想。

    酿酒就算了,现在的这些米酒销量不好,并不完全是因为酒的质量,关键是你得有钱喝酒啊!

    除了大世家和一些官员,普通人谁还会喝酒?

    关键是酿酒也需要粮食,粮食那么贵,酒怎么卖?

    造纸还是可以的,当然不是自己去造,也不是自己去卖。

    左伯在青州想造纸,可是没人支持,陶应让史阿派人去请,史阿已经传回了消息,佐伯不但愿意来,张芝和韦诞也愿意来。

    陶应当然高兴了。

    他也不知道这三个家伙怎么会聚在一起。

    不过想一想,笔和墨离开了纸,还有多少作用啊?

    而他们聚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的文房三宝。

    有了文房三宝,自然而然的就诞生三位书法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