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大发展秣马厉兵-《三国之徐州枭雄》
            
            
            
                
    第(1/3)页
    初平三年,是大汉天下极不平定的一年。
    当然,和以前历史上的这一年相比,对于百姓来说,已经好了很多,毕竟南方基本没有战事,只有小规模的剿匪。
    这一切全都是因为陶应的出现。
    四战之地徐州,比历史上同一时期要繁华很多。
    庄稼收成非常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各处客商全都云集下邳、彭城、广陵等地,以此也带动了整个淮南,然后影响到江东。
    徐州整个兵马除了府兵和郡兵之外,只有一万五千,分别驻扎在开阳、莒县和下邳。
    就这么一点兵马,无论是兖州的曹操,豫州的刘繇,以及正在争夺青州的公孙瓒和袁绍,都没有丝毫要咬上一口,或者分一杯羹的意思。
    关键是平东将军陶应太能打了,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也太让人忌惮了。
    合肥一战,打残了实力雄厚的袁术,攸县一战,打的刘表不敢再主动兴兵,再加上前几年讨伐董卓时孤军深入,让董卓被迫迁都长安,泰山以及青州的黄巾,更是被陶应谈笑间剿灭。
    管亥的实力可以和黑山张燕相比,但在北海一战就让陶应给灭了,谁还敢主动招惹陶应。
    徐州兵马不多,可一旦开战,扬州的兵马肯定会很快来援。
    陶应有水军,顺流而下,很快就能到广陵。
    现在,陶应在徐扬两州的威望,已经超过了父亲陶谦,绝对有些功高震主的感觉。
    也有一些官员私下里曾议论过,这一方面的言论,也都或多或少的传到了陶谦的耳中。
    陶谦不但没有丝毫在意,还对外称,他已经老了,不要说扬州,将来徐州也要交给陶应打理。
    这一下,流言蜚语都不攻自破,连蔡邕、王朗、张昭等人都连连称赞,他们觉得陶应父子那真是天作地合的一对。
    有陶谦在背后支持,陶应打仗肯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为陶谦不会有任何掣肘,只是无条件的支持,就这一点,哪一位诸侯做得到?
    而且陶应的兄长,也就是陶谦的嫡长子陶商,对官场丝毫不关心,只是做他的生意。
    这是陶应成功的又一个条件。
    你没看到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已经慢慢的开始积攒自己的实力了,将来根本不可能像陶应和陶商那样互相支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