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众诸侯蠢蠢欲动-《三国之徐州枭雄》
第(2/3)页
不久,华歆来到了阳翟,觐见天子之后递上了大将军府的奏折,以及所有官员的劝进书。
杨彪、伏完、刘繇等朝中重臣都当堂大骂,并跪着向刘协进谏,绝不能答应,此先河一开,不知天下将有几人称王,到那时,这天下还是大汉吗?
同时他们请求陛下下诏书,让曹操、袁绍停止官渡之战,合兵一处讨伐南方陶应,还大汉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天子刘协依旧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虽然年轻,可是诏书根本就出不了朝廷,这一点他还是清楚的。
不久之前董承等,密谋为他夺权,结果致使那些忠于他的朝臣都被满门抄斩,自己连董贵人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实力讨伐南方陶应。
而且他算看清楚了,这些忠臣,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而不是他的性命。
看到众人争吵不休,刘协干脆离开了龙椅,回后宫去了。
华歆也不是一定要让天子刘协答应,这就是走个过场,现在刘协没有拒绝,那不就说明答应了吗,朝臣的意见,华歆根本不用考虑,他只回去复命就行了。
南方的这些官员一看天子没有反对,这不就等于下了诏书吗?
于是开始庆贺,并筹备吴王授封仪式。
消息很快传到了大汉各州,反应不一。
首先是官渡大营,袁绍非常气愤。
他当初想称公,朝臣都反对,现在竟然封陶应为吴王,他怎么能不气愤呢?
袁家四世三公,陶家能比吗?
其实袁绍麾下的那些谋士都清楚,什么陛下封陶应为吴王,那就是自封的,只不过让华歆走了个过场。
但袁绍的态度很明确,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是天子封了异姓王。
既然能封一个,为何就不能分两个呢?
于是军中的将领和这些谋士也都写了一份劝进书,送到了邺城,审配立刻写了一封奏折,带着劝进书,也去了阳翟。
曹操心中也是一阵火热,麾下文武也开始劝进了。
但是曹操还有几分理智,因为荀彧态度非常坚决,尽管他当初和陶应的关系也不错,但此时却在骂陶应是叛逆。
荀彧能够接受权臣,而且他认为当今天下,唯有这些权臣,才能够拨乱反正,依靠朝廷,大汉没有前途。
可是你称王就不一样了,那将来是不是还要称帝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