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况且,孙旗也会不时地将他的一些消息传回。 皇上知道,比起其它的地方官来说,柳承恩下田的次数可是比他们不知道多了多少倍。 “柳卿有话不妨直言,这增产一事,莫不是还另有玄机?” “回皇上,这农田增产一事,微臣岂敢轻易尝试?每每有了法子,也都是先在微臣自己的农庄上试验,若是有成效,才敢在民间推行。范大人只知道微臣让北安州的田产增收了,却不知微臣名下的农田里被强行拔苗多少次!” 这话把范阁老给怼地哑口无言。 张正阳无声笑了一下,农田增产,岂是那般容易的? “皇上,其实您今日不诏微臣过来,微臣也是有要事启奏的。” 柳承恩说着,便自袖中取出一道折子外加几张纸,然后呈于头顶。 德宝过来接下,然后快速地送呈到皇帝手中。 皇上看了几行之后,吃惊道:“这字迹?怎么会有两种?” “回皇上,微臣因为昨日整理这些农田记录,手腕实在是酸软,后来便让拙荆帮着微臣做的记录。这折子是微臣亲手写的,只是底下附的一些个具体法子,乃是拙荆动笔的。” 皇上点点头,笑道:“柳夫人这字写地当真是漂亮,娟秀中不失一分傲骨呀。” 柳承恩讪笑着谢过皇上夸奖。 “这上面所列种种,都是由爱卿亲自试过的?” “回皇上,这是目前微臣去岁在自己的私产先试一试的,用的便是上述的法子,只是一切要等到麦收,才能确定这法子是否有效。即便有效,也要看看到底能增产多少。” 范阁老自以为又捉到了他的把柄,冷笑道:“柳大人真是谨慎,这北安州都种了好几年了,的确是可以增产,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皇上看看几人,他也不解。 柳承恩解释道:“启禀皇上,北安州与京城的气候、水土以及种植时间皆不相同,同样的法子在北安州有效,在京城就未必有效。众所周知,这小麦必然是要天气炎热之后方能催熟,可是在北安州,最热的时候,也远不及京城的温度,所以,无论是选种还是在一些施肥的技巧上都会有所不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