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不是要你看文献的内容。”景萧然道。 “不看内容?”洪胜不解。 一篇文献如果不看内容, 那还能看什么? “我需要你帮我看论文的作者,然后找出作者是华夏人的论文。”景萧然道。 洪胜有些不明所以, “找出华夏作者的论文,这有什么用吗?” “事后我会跟你说。”景萧然道,“你就负责找出这期刊一整年的华夏作者的论文。” “好。”洪胜道。 虽然是一整年的期刊,但是只是找出华夏作者的论文,工作量其实也并不大。 前世这一次《肿瘤生物学》的造假事件,不仅是涉及数据的造假,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了论文“同行评审”的漏洞。 同行评议是决定一篇投稿论文能不能在期刊发表的重要机制。一般而言,论文作者向期刊投稿后,期刊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作者没有利益相关的学者,评议论文的价值和质量。期刊主编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决定是不是接收论文。 但是《肿瘤生物学》此前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合适专家。此举本是为了让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有对口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这也让造假者有机可趁。 造假者或是提供伪专家名单,或是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如果期刊选择他们作为审稿人,会得到一份热情洋溢的正面评议回执,从而“助推”论文发表。 前世这一次的“造假事件”中,被撤论文伪造同行评议,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论文投稿和回复评审意见是有人在批量操作,并由此证实存在论文发表的“第三方”在帮助论文作者弄虚作假。 也就是说,华夏的作者自己向杂志社推荐了同行评审,这个评审的专家大概率是假的,即便这专家是在学术圈真实存在,但华夏作者又伪造了邮箱地址,以此来取得“同行评审”的好评! 景萧然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出华夏作者的论文,然后查看其同行评审,判断其真伪。 第一步,找出华夏作者的论文,这个很简单。景萧然准备让洪胜帮忙,一起搜寻最近几年《肿瘤生物学》的期刊。 可是第二步,想要查看其同行评审的信息,这个却很难,因为一般杂志都不会主动公布这些同行评审的信息。 景萧然想要找到这些信息,恐怕还得另寻他法。 …… 宁安医学院,实验室。 “何老师,您又发了两篇sci论文,其中还有一篇有4分的,真的是太厉害了。” “何院长现在手里的sci论文都快二十多篇吧?” “何院长今年申请的基金,我看是十拿九稳了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