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兵败阳和-《明旗》
第(2/3)页
没有别的选择,谁让他是个汉人呢!可他所附身的这个叫陆清的年轻人虽是锦衣卫,但却是隶属锦衣卫大同千户所的小小校尉,明面上是派驻边军的侦缉校尉,实质上和那些边兵一样,也不过是个吃着饷粮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卖命的小卒,以这个身份和这个地位,休说去见什么大人物从而建言改变什么土木堡之变结局,便是本卫千户所的千户大人也是休想见到的。
见不到大人物,一个小小亲军校尉能做什么?不过随风逐流,自顾保命而已!
况他又凭什么让那些大人物相信他那基于几百年历史的“判断”,一颗小小棋子又如何能撬动天枰的那一端?
倘若他逢人就说那还未发生的大事,只怕信他的人没有,一个“妖言惑众”却是肯定跑不了的,到了什么也没改变,脑袋却是铁定要先掉了的。因此从附身那刻起,成为新陆清的年轻人便一直在想办法如何解这个局,可身在边军的他却是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毫无影响之力,历史的车轮依旧照常向前滚动着,半个月前,瓦剌太师也先联集塞外蒙古及诸番部落,分三路入寇大明。也先本人亲统中路军,率军直攻大同;瓦剌人名义上的可汗脱脱不花自兀良哈率军,侵入辽东;知院阿剌率军进逼宣府。
洪武、永乐的辉煌已经过去,太祖、太宗留给大明的那一茬兵将老的老,死的死,明军战斗力远远不如从前。当也先率瓦剌军进至猫儿庄(后世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时,明将吴浩迎战,交手即败,他本人也战死。六天之后,也先部便已进逼大同,总督大同军务的西宁侯宋瑛闻讯,在敌情未明的情况下即轻率带领大同的数万明军迎堵也先于距大同六十里地的阳和口。
身在边军之中的陆清没有任何理由临阵脱逃,后世不想上班还能请假,这会却是想请也不能请,那森严的军法可不是摆设,那可是随时都能让一个临阵怯战的小卒人头落地的。没有办法逃脱的陆清只能硬着头皮随大军来到这阳和口。
发生在“土木堡之变”前夕的阳和口之战后世史书记载不详,史家对这场牵动后面局势发展的大战用墨极少,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个败法,除了一个从这场大战中逃出来的石亨做到了“名留青史”,其余的当事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怠尽,没有人知道他们如何去奋战,又如何战死。前世非历史专业,对明史并不十分了解的陆清能记住“土木堡之变”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这场大变之前的阳和之战有过多了解的。
为了迎击也先亲率的瓦剌大军,西宁侯宋瑛尽出大同边军精锐,步骑合计四万余人,他根据之前瓦剌南犯的经验判断此次也先所率最多不过两万人,且不会大举内侵,只会在边镇附近进行袭扰,从而在谈判桌上取得他想要的东西,毕竟瓦剌不是洪武、永乐年间能对大明造成威胁的北元,它不过是残元余部的一支而已,实力有限,就算实际统领瓦剌的太师也先是个人杰,但在大明绝对的实力面前,也先再有本事也做不了吞下大明的逆天之举。此次也先来犯,不过是打个架势,显示他的存在而已!
有了这等认识的宋瑛自然不会惧怕瓦剌,以四敌二,包括宋瑛在内的明军将领都认为或许不会大胜,但将也先挡在阳和口外,让他进犯不了大同却是毫无问题的。高级将领的乐观影响了下面的军官,士卒们也普遍相信此次出战阳和口不会有什么大战,顶天也就是双方碰个面,彼此试探一番,斩个百十来级就足以对朝廷交待,也足以让上下都满意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一种快意之事,而是一种痛苦,对“土木堡之变”前的战事再不了解的陆清也知道明军定然没有讨得了好,否则不会有后面也先大举内犯,在边墙之内将皇帝亲率大军围困住,导致汉家王朝自北宋“靖康”之后又一帝王被俘的大事发生。
阳和之战明军肯定是失败了,但败到什么程度,陆清不知道,只以为败是败了,但怕也不会损失太大,否则何以也先没有趁机拿下大同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