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临时编整-《明旗》


    第(1/3)页

    按着陆清的意思,郭太监发话要牛庆、宋邦德等军官把队伍重新组织一下。

    眼下御营大军正在奔大同,想见驾就肯定得往大同去,这路途倒也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一百七十余里地,不过这路上却是不太平得很。

    大同那边,也先破了阳和口,这会不知是在围攻大同还是在哪里抢劫;宣府这边阿剌破了独石堡,没了边墙阻挡,诺大个宣府便成了瓦剌大军驰骋的战场,除了坚城宣化外,可以说没一处是安全的。因此这南下之路看着安全,实际上却也凶险,谁知道会在哪里突然碰上瓦剌人的骑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同样也没有自保能力,陆清提议将人马重新编队就是怕万一路上遇到瓦剌军,大伙只顾着自个逃命,结果一个都跑不掉。

    没有人指挥的队伍,人数再多也是一盘散沙,有人指挥,哪怕人数再少,也总能做到号令统一,不会如惊弓之鸟般望风而逃,就是打不过,也总能一战,不至于被鞑子撵着屁股杀。

    阳和口一万多败军一窝蜂往南跑的场面给陆清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不想再重现那场悲剧,如果当时有军官能够组织败军稍作抵抗,恐怕瓦剌人也不会如撵羊般追在后头大肆砍杀。也许反抗的结果同样是死,但至少肯定能有更多的人跑出来。

    陆清的想法自然和最需要安全感的郭太监不谋而合,他也怕路上遇到瓦剌人,结果队伍一哄而散,他老人家再次疲于奔命。

    在郭太监的鼎力支持下,牛庆、宋邦德等人也同意重新编组队伍,但如何个编整法却是麻烦。

    从独石逃出来的败兵虽然有七百多人,但是来源复杂,有开平卫的,有万全左卫的,也有万全右卫的,甚至还有十几个平民在里面,这么多人也只逃出宋邦德一个总旗,路上愿意出来维持的也只林、吉两位小旗,另外两个小旗官不知道是吓破了胆子还是自感没这能力,说什么也不愿出头,宁可和普通军士一起也不想再当这劳什子军官,还是一些普通军士主动站出才得以把这七百多人拉拢到一起,勉强保持队伍不散。

    现在要将这七百多败兵和君子堡的一百多人合编,除了急缺的武器外,如何任命新的军官,又如何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愿意接受他们的领导便成了摆在陆清面前最大的难题。

    郭敬这大同镇守太监虽是震慑、唬弄一众败兵最好的旗帜,但如何选一个时刻就在他们身边的军官却不好用这面大旗,得选上能让他们自己信服的人,总不能遇上什么事动不动就要陆清扛着郭太监这面大旗去解决吧。

    牛庆和宋邦德对这问题也觉棘手,他二人一个不过是百户,一个是连百户都比不上的总旗,让他们突然将自己提升到千户层次来解决军中问题,他二人一时都无法适应,没有好的办法。

    最后,还是郭太监出面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知道陆清太年轻,虽说自己看重他,当着众人面许了他个千户官,陆清在昨夜的表现也让人说不出话,但真让他站出来统领这八百多人,恐怕众人未必就肯答应,因此还必须借重这些原来的军官和队伍中那些领头的士兵。

    陆太监的办法也很简单,除去君子堡那四百多老弱妇孺,余下的人有武器的编为一营,没有武器编为另一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