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世子殿下,亲征苏州-《诸君,且听剑吟》
第(3/3)页
公主没说话。
陈词叹了口气,他实在是太生气了,短短一个月,先是送了鄞城,十万大军都败了,现在又让东瀛人找到破绽,一举击溃了二十万大军,剑指禾城了,到底会不会打仗?
陈词心里狠愤怒,他安抚了公主,让樊褚下去打探军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兵败。
“殿下,不然我命人送你去京城吧?”陈词觉得,如果战事像这么打下去,越州沦陷是迟早的,说不定战火会烧到广陵来,他觉得该送公主离开这里,这里不安全。
“去京城?”公主似乎意识到什么,小心地紧紧的握着陈词的手,一脸担心:“夫君,您是不是担心广陵不安全?”
“嗯,京城安全些。”
公主不说话了。
“你和桃源镇的乡亲们一起,都去京城,等我,等战争结束后,我再去接你们,那里安全些。”
公主依旧不说话。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公主没有同意去京城,陈词暂时也没有为难她,只能等以后再说。
半日后,樊褚带来了消息。
越州联军失利的原因找到了。
原来,并非是沈喆没有战略眼光,也不是低估了东瀛人。战事开始前夕,东瀛人大量登陆鄞城,累计动员有兵马约十五万人,整整三个军团,在沿途修建了防御工事和设下了埋伏,除了这些,他们还命城内的百姓为照应,让他们出城,打入了联军内部,内外合击,最终让沈喆溃败,不得已撤军,撤军途中,又中了埋伏,腹背受敌,让东瀛人打散了队伍。据传回来的消息说是,沈喆回到禾城后,部队都走散了,他聚集的部队只剩下了六万人。实际上,有研究兵家的谋士猜测,那一战东瀛人最多就歼灭了联军一万多人,其余人都是被打的慌不择路,朝南边跑了。
陈词得知以后眉头紧缩。
他在思考,第一,东瀛人究竟有多少军队,他们打算在这场战役投入多少军队,现在才爆发战争不足一月,就已经投入了十五万兵马;第二,按理说东瀛人攻占了鄞城,让鄞城的百姓流离失所,百姓们应该憎恨东瀛人才对,怎么会心甘情愿帮他们做事?
谜团太多。
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鄞城全面落入了东瀛人囊中,越北联军溃败,从攻击方转为防守方,他们原先是计划收复鄞城,现在是保卫禾城。
从这微妙的转变,就不能看出东瀛军队之骁勇。
两次战役,皆是以少胜多,打一个出其不意。
越北联军的失利极大刺激了吴南百姓的情绪,都在怒斥军中无人,吴南百姓尚且如此,更别说越北的百姓了。
二十万大军都败了,还是败的如此莫名其妙,去的时候有多趾高气昂,败的时候就有多丢脸。
中州,洛阳。
吴越局势自然传到了朝堂之上,各方挣扎不休。
恭亲王得知消息,暗道机会来了,他很早就在密谋这一天,他知道凭借他的力量很难取得皇位,但有战争,那就不一样了,只要把两个皇子支走,让他们去吴越作战,让他们领导各路诸侯兵马,甚至是中州铁军去了吴越作战。
到时候,朝堂之上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这人断了粮谷,马没了草料,战争怎么赢?
所以,在朝堂之上,他就极力上谏,唾沫横飞阐述吴越对大凉的重要性,按时两个皇子如果要以功勋立皇位,当带兵驰援吴越,可是两个皇子对这件事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深知,吴越是南方,两个皇子在那里的影响力很小,也忌惮哪一方在背后断了他们的后路,所以迟迟不敢去,也不打算去。这让恭亲王狠失望。
恭亲王打什么如意算盘,黄石一清二楚,但也只是冷笑,没有说什么。
此事暂且不表。
又过一日。
越州牧雷霆震怒,直接革除了沈喆的军职,命人砍了他的脑袋,警示三军,除此之外,还抄了他的家宅。
这一日,广陵城非常热闹,无数百姓都自发出来围观,无数人献上了粮食、瓜果蔬菜,只为了送世子殿下前往苏州。
当吴王宣布命世子殿下亲自前往苏州指挥前线,守卫苏州安全的时候,百姓们都震惊了,震惊过后,除了满腔的敬佩,还有自责。吴王借此机会,又起草了一份《告吴南百姓书》,表示要死守苏州,捍卫领土。连吴王都让自己唯一的儿子上了前线,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许多百姓也都送上年幼青涩的儿子投军,送来了粮食和瓜果。
万民空巷。
数万人百姓夹道护送世子殿下,真是波澜壮阔的一幕。
无数人落泪,失声痛哭。
世子殿下端坐马背,牵着辔头,他身后跟着余雄等将领,都是要出征驰援苏州的将军,因为人太多了也太挤了,所以马匹行走的很慢,但慕容桐没有露出丝毫不悦,反而眼含热泪,他冲四周抱拳道:“乡亲父老们,我乃是吴王嫡子,吴南世子,如今倭人挑起战火,马蹄随时践踏我吴南贺山,我等男儿,读书识字,投军入伍的,当保家卫国。”
“世子殿下,您这一去,定要注意安危啊……”有老人眼角闪烁泪。
他的几个儿子都投军了,眼看连吴王的儿子都要亲自去前线和部队共存亡,他怎能不感动?
“殿下,有您在,我们就放心了,殿下,您一定要安全归来啊,我们广陵人都等着您呢。”
慕容桐抱拳,严肃道:“乡亲们放心,我定当与苏州共存亡,为吴南百姓守好前线,粉碎东瀛人的长剑,绝对不辜负乡亲们的希望。”
“……”
慕容桐得到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哭声震天如雷。
连世子殿下都亲自去前线,由此观之战事之紧张。
陈词和樊褚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叹了口气,同时,他也由衷赞叹慕容桐。
余雄之前的名声不好,许多百姓背地里都在戳他脊梁骨,暗骂他是仗着父辈的功勋,在广陵城里横行霸道,无所顾忌,欺男霸女,但现在,看着他也面色坚毅,随世子殿下出征,许多百姓也自发递上酒肉瓜果,对他狠尊敬。
不管以前怎么样,现在他们都是保家卫国的汉子。
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早日归来。”
“殿下,一定要平安归来啊,我们等你凯旋。”
“……”
这个时候,吴王和一帮将军也走上了城楼,陈词赶忙过去执礼,“吴王。”
吴王颔首,眼睛也湿润了,无容置疑,他是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的,但是这一幕,也深深刺激了吴王的内心。
“孩子始终是要长大的。”
他这么安慰自己。
“媚娘,你看到了吗?儿子长大了。”
他看向天空,呆呆说了一句。
曾几何时,他像慕容桐一般大的时候,也是这般,那年,西域之战爆发,天子下诏,二十八路诸侯赴敦煌会盟,那个时候的吴王年轻,也像现在一样,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赴敦煌作战,也像现在一样,受万民敬仰。
儿子真的长大了。
余昌龄也是老泪纵横,他是大将军,是军人,流血不流泪。余昌龄当然知道自己儿子是个什么鸟样,仗着他的名声在外面行事霸道,无所顾忌,余昌龄忙于军务也是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只觉得对不起夫人,后来就把儿子甩到了军营,以为能让儿子明白责任和担当,但是余雄不开窍,他都要急死了也打算放弃了,但现在,余昌龄看到儿子独当一面,终于长大了,高兴的同时又觉得心里堵得慌。
“老余,我们老了,这时代总是年轻人的。”吴王拍了怕余昌龄的肩膀。
“是啊。”
吴王这下忽然看开了,男子汉大丈夫,生而天地之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扑鼻香。再在说,吴王和余昌龄年轻的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命运,是出生在这种家族的命,是躲不过去的。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