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有太多的事,值得后人去追考。 而让他们庆幸的是,顺利活过了今年。 史书上必然会留下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是浩瀚的史书,会为他们单开一页。 就像诸葛武侯那样。 贤名永垂不朽。 国事暂毕。 阁老们终于不再繁忙了,脸上苦大仇深的表情也随之消失了,有了坐到一起闲聊的时间。 在张居正的坚持下,隔壁的吕芳也受到了邀请,一块饮杯茶。 内阁中书舍人、张居正门下弟子刘台,为阁老、吕芳斟茶后,便识趣地离开。 吕芳望着刘台的背影,尤其是后脑,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吕公公,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张居正向来护犊子,注意到吕芳的异样,询问道。 “没什么……” 吕芳本想打哈哈过去,张居正接过话道:“在这都没有外人,吕公公有话不妨直说。” 吕芳犹豫了下,还是说了出来,“这孩子,脑后似有反骨。” 刘台此人。 吕芳见过次数不算少了,此人经常代表内阁向玉熙宫呈奏,不过,以前刘台都是面对着他,倒是没有注意。 这离得近了,看清了,脑后那块骨头较之常人要高一些,虽说不太明显,但确实是反骨。 高拱、胡宗宪和李春芳不由得望向了他,心说总算有人把这话说出来了。 他们比吕芳观瞧到刘台脑后反骨的时间更早,刘台一直在内阁伺候,在几人身边打转,想不注意都难。 但到底是元辅的门下弟子,作为外人不好多说什么。 可总觉得,刘台其人,以后够瞧的。 “会做事即可。”张居正点点头,又摇摇头,笑道。 并没有放在心上,原因很简单,他成为内阁首辅后,门生收了几百位。 那些门生是奔着他这个内阁首揆名头来拜师,而他,则是看重了这些人的能力。 品德什么的,差不多就行了。 君不见至今还在北虏境内的大明朝驻鞑靼大使沈惟敬,那可是大明朝培养的大汉奸。 现在师徒二人的书信来往,你一句“恩师”,我一句“爱徒”,称呼不可谓不亲近。 哪有什么师徒,互相利用罢了。 元辅这套超前的师徒理论,听得在座几人嘴角抽搐。 “来年,我准备打发刘台去辽东做县官。”张居正补充道。 朝廷官职改革后,内阁中书舍人,不再是九卿预备,想成为九卿,乃至是内阁阁老,都要先去地方县衙当官,再到省府做官,最后才能转入九卿,或直升内阁。 胡宗宪,就是从地方巡抚直升内阁的代表。 那刘台自诩在中枢磨砺够了,想去地方为任,做出一番实绩,张居正是认可,还挑了目前大明朝前线边镇,辽东镇。 高拱闻言心中一动,道:“那内阁中书舍人的位置?” 看上去。 现在大明官职对内阁中书舍人这类官职非常不友好,不是晋升之路。 但能在内阁办事,对能力、眼界、大局意识等方面的增长是十分大的。 要是元辅放弃这个位置,高拱准备让自己人填上。 “我还有一位门生,傅应祯,适合在内阁中书舍人位上磨砺磨砺。”张居正笑了笑道。 内阁中书舍人,是个经常面圣的人,事关权力,张居正一丝一毫不会放弃。 高拱默然。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