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篇奏折比海瑞的《治安疏》都出名。 不知多少人为他捏了把汗。 赵北斗在会推名单上。 但是没有入阁,而是起用为刑部尚书。 明朝以来形成的会推、廷议! 表面上看是大臣们经过不懈努力,而把皇帝权力分出一部分的结果。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因为会推名单必须皇帝点头才能起作用。 如果皇帝不同意。 则可以叫内阁重新推荐十次、一百次。 所以。 本质上是皇权硕大,大臣根本争不过来! 严嵩、张居正属于异类。 那得皇帝不经常理政的结果。 董安掴仍旧是原任,顺天府尹兼吏部侍郎。 从在场的局势看。 六部里面,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四个部门! 贾琮都初步建立了关系,只是礼部、兵部没有人。 另外通政司、都察院、司礼监也有人。 可以说。 时至今日的贾琮,基本上哪儿都吃得开了。 “刑部事务,我看了薛蟠的案件。” 赵北斗敬了汪应沅一杯,沉吟道。 “我的意思,仍旧依法处理,故意杀人! 且是官宦子弟,没有留情的可能。 贾兰陵,你记恨否?” 这事若非薛姨妈求了贾母,贾政这个二叔亲自开口。 否则。 贾琮根本不会过问一句,更不会咸吃萝卜淡操心! 薛蟠一案既然下了定论,就算是天王老子也改变不了。 贾琮佯装出七分悲痛、三分理解的神态,叹道。 “大司寇办得甚好,薛大哥虽是我姨家表兄。 然晚辈仁至义尽,无所怨言。” “好。” 赵北斗微微颔首,慨然道:“当初老夫识你诗书! 还是在兰陵书店的一些杂书上。 也看见了你出徐光启《农政全书》、西洋学说之类的。 这样东西并不赚钱.......” 从商业效益来说,刊刻这种书只是珍藏、收藏的! 不划算。 贾琮微微摇头:“晚生以经世致用为要,八股是天下望风而向的旗子。 终归于现实无益《农政全书》与西洋学说之类。 囊括匠艺、手艺、水田、土矿等等。 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诚如建阳书坊之《便民图鉴》、陈继儒之《万宝全书》。 识字的富商小民看了,经营有方。 也能发家致富,是为国计民生....... 如匠户出身的大司空,他在这方面终是我的前辈。” 说着对山子野作揖。 山子野又慌忙站起,笑容满面。 “贾侍读不必担心,此番南行! 凡是关系水患之事,本官一定力督。” 汪应沅、陈东生几人相视点头,对贾琮颇为满意。 经世致用的东西对他们这些活了好几年的人。 并不反感,而是热切! 陈东生出面道:“工户两部有堂官监督,也不是全无后顾之忧。 忠顺亲王在户部、江浙皆有人在。 你有什么点子?” 贾琮想了想:“学生打算临行之前再上一份奏疏,向皇上要一些条件! 譬如督理三省水患的具体人员。 得安排在林主事、王主事两人身上.......” 这种临危要条件,是很有希望的。 诸位大佬又点了一次头。 能促使他们共坐一堂的,不是他们赏识贾琮。 而是一个共同的人,豫王。 当年赵北斗是因为豫王才下野的。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秦王钦差的地方是汪应沅故乡陕西三边。 可是他们都希望比较忠厚的豫王能继承大统! 而不是给忠顺亲王那个饭桶。 “来!” 陈东生招了招手,门外仆人便递进来一个宝盒。 董安掴接过来,笑容可掬地起立。 “贾琮,这支笔算是一件宝物。 大司空山子野在工部寻得昆山之玉。 大司马毕仲亲自出资买下,我等又请了匠工日夜雕刻。 仿湖笔之制,价值不下千金! 但重要的不是它的价值......” 贾琮连忙推辞:“学生怎么担得起......” “你是新进名流,不可逃避! 这也是我等在座之人的期望。” 董安掴态度板正,不容置疑地把盒子交到贾琮手中。 “三年之后,望能归来! 一扫宇内浊气,天下修齐治平。” 毕仲当先起身,王浩等斟酒。 贾琮看看众人,一饮而尽。 再次回家写奏折。 派曹达华去通政司传递时,又是日暮时分。 铁牛急急进来禀报:“秦家的秦爷求见! 讣告递到了府上,秦老爷已经.......” 啪嗒。 话音未落,那支玉笔差点摔断。 第(3/3)页